世界福清侨商联合总会永远荣誉主席,世界福清社团联谊会永远荣誉主席,融侨集团董事局主席。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不能置家乡贫穷落后于不顾的,否则就是失职,就是人生的失败。 每当需要我做出重大抉择时,爱乡情结就会跳出来,成为行事的准则。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曾经说过,“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侨商林文镜。说起林文镜,福清父老乡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像一座丰碑,矗立在福清大地上。融侨集团董事长林文镜先生(DiuharSutanto)系东南亚著名华人企业家,曾被印尼政府授予“印尼民族企业家”称号,现任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名誉主席、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第一副主席、新加坡福清会馆永久名誉主席、林氏集团董事总经理、华仁谊那集团董事长。 逆境成才 林文镜于1928 年3 月19 日出生在福清市阳下街道溪头村,7 岁时离开家乡赴南洋与父母亲团聚。17 岁时父亲去世,还未成年的他被迫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从跑单帮开始,他凭借强壮的体魄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商海中搏击。到上个世纪60 年代末期,林文镜已先后办起了20 多家企业,涉及食品业、纺织业、水泥业、地产业、采矿业、航运业。后来,他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著名的林氏财团,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拥有自己的矿山和船队,林文镜的个人资产达到数十亿美元,成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 富而思源 “邓小平是我的恩人。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我这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回来报效祖国。我能帮助家乡脱贫致富,靠的就是邓小平说的那句话:“摸着石头过河”。如果你问我为家乡捐了多少钱?哪有儿子孝顺母亲还要记账的。” 林文镜与邓小平从未谋面,但这并不妨碍他与邓小平神交已久。他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与邓公晤谈,没有将自己按邓公理论改变家乡的心得,告诉邓公。 成为富豪后林文镜并没有只顾自己享乐,依然惦记着生育他的家乡福清县溪头村。“从1970 年到1985 年期间,在没有回国见面的情况下,林文镜向家乡乡亲汇款近亿元人民币。”有人曾统计出这样一个数据。 牺牲小我 回到东南亚,林文镜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将海外的主要产业交给合伙人,只身回到老家——中国福建省福清县,帮助家乡脱贫致富。林文镜深知将产业托付给合伙人的后果很可能血本无归,但他觉得一心不能两用,家乡的富裕重过个人的发财。他毅然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乡。 从那时开始,林文镜一次又一次将个人发财机会拱手让出,原因只有一个:没有时间和精力。因为他想集中所有的时间与精力,为家乡创造更多致富机会。其实,身为海外巨商的林文镜非常清楚,这些千载难逢的机会,无疑会给自己带来滚滚财源。但是,他却说:家乡的富裕比我个人发财更重要。 为了家乡,林文镜一次又一次牺牲了富贵双全的机会。其所在侨居国的总统,曾以内阁部长的高位邀他回去,他又拒绝了。他说:此生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让我的家乡不再贫穷。 造福一方 林文镜首先从改善福清投资环境入手,兴建融侨大酒店,上马3000 吨江阴下垄集装箱码头,修建宏路到福清的水泥路……,捐赠十万门程控电话母机,捐资办起了一批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还开办了农民夜校。他还捐资办起了医院、图书室、礼堂、网球场、田径场、电影院。福清缺水,乡下人原来喝的水都是上游受过污染的河水,林文镜担心长期饮用这样的水,会影响村民的体质。他积极支持,推动闽江调水工程,并带头捐巨资,为的是能根本解决今后福清工业发展水资源的瓶颈,同时让村民喝上甘甜的自来水。他还捐资修建了四车道的水泥公路从溪头直通县城。 尔后,林文镜力主千方百计引进外资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协助福清政府联合创办“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独资创办“洪宽工业村”,利用自己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吸引大量外商、台商投资福清。 那段时间,林文镜自掏腰包做“福清招商大使”,穿梭于世界各地,向人们介绍福清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回报前景,邀请客商到福清投资兴业,其中仅台湾他就去了100 多次,几乎每个月都要组织一个台湾工商考察团到福清去。为了让台商放心来福清投资,林文镜甚至向台商保证,如果由于政策和其他环境等原因,在福清投资带来任何损失,将由他负责赔偿。 在林文镜的精神感召下,很快就有80 多位台商前往福清投资办厂,这其中包括现在年产值超过90 亿美元的冠捷电子等大型企业。为了吸引冠捷来福清,林文镜承诺自己先出资买地、建厂房、并提供生产流动资金,而当冠捷发展成为全球第一的显示器专业大厂时,作为董事长的他却把自己股份的一部分,让给乡亲和境外伙伴,他说“我想用这吸引更多企业家到家乡投资兴业”。 1991 年,福清提前一年实现了工业产值40 亿元人民币的目标。 这时,林文镜又帮助福清市制定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与福清市政府联合创办了“元洪投资区”,使福清在1995年经济实力跃升为全省第二。到2000 年,福清工业总产值已达400 亿元人民币。 如今,位于林文镜老家溪头村的洪宽工业村拥有企业125 家,80% 仍是台资企业,以生产机电、铝合金、家具、食品、雨具等轻工产品为主,80%产品外销,2009 年工业村年产值超过100 亿元,拥有现代化的公园、医院、学校、老人院,被称做“中国第一村”。 林文镜对家乡的建设,有“五个坚持”:即,第一个坚持,是打造一个年产值5 亿美金的工业基础,他坚持5 年达成了这个目标;第二个坚持,是让福清工业年产值达到50 亿美金,他用8 年实现了这个计划;第三个坚持,是建一个深水海港,他坚持了整整8 年,江阴港一号泊位才建成通航;第四个坚持,是让福清工业产值达到500 亿美金;第五个坚持,是让福清30万新侨的散资在造福家乡中得到强劲的增值、保持。前三个坚持都已完成,后两个坚持正在进行之中。对此,他很有自信。 造福家乡新四大计划 这些年来,林文镜先生四处奔走,全力推动尽快实现自己的四大愿望:希望政府能重视新华侨的余资利用、开发福清江阴半岛、成立新侨银行和建设福清新城。 在2004 年首届世界闽商大会上,林文镜首次提出“新侨”与“新侨余资”概念。他说,“新侨”,指的是改革开放走出国门的华侨;“新侨余资”是指新侨因为没有拿到永久居留权,无法在海外投资,因而将辛苦所得寄回家乡的资金。 对于华侨的力量,林文镜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指出,未来海外华侨的主要力量在于新侨,祖国政府应重视联结和发挥新侨的力量。而那些在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新侨,他们多将在异域辛苦所得寄回家乡,而家乡亲人由于没有投资意识和经商经验,往往将这笔侨资挥霍一空。 这些年来,林文镜不仅这样呼吁,他还亲自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新侨及其家人自由组合投资大陆。在林文镜的引领下,新侨余资已投入了福清江阴半岛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投资的项目有码头、港口、高速公路、工厂、国企改造、酒店、餐馆、房地产等各个领域。 在家乡福清市工业产值从50 亿美元向500 亿美元发展的宏伟规划中,没有深水良港已成为经济制约瓶颈。于是,林文镜和时任的福清市委书记练知轩一起去寻找深水良港,他们考察步行几百公里,终于找到了可建世界级大港的江阴半岛。江阴半岛大开发,林文镜先生已经花费了十几年时间来推动。 据勘探,江阴半岛可建1 万吨至30 万吨的深水泊位100 个以上,而且有500 平方公里腹地及天然避风港和黄金水道,长年不淤不冻,港口天然资源与面积超过新加坡,建成后将成为全中国,甚至全亚洲、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而且,在此建港区投资成本非常低,仅是新加坡的六十分之一、香港的三十分之一。这里,可建全亚洲最大的物流中心。 2003 年7 月26 日,林文镜就曾个人出资举办“江阴大开发投资洽谈会”,邀请世界各地230 多名福清籍新侨代表回到故乡。洽谈会上,福州和福清市主管官员介绍了江阴的开发规划和发展目标,来自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专家则对江阴具体投资项目的增值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帮助新侨研究如何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在江阴的投资项目。听到这些鼓舞人心的项目介绍,当场就有40 多名旅居海外的福清籍乡亲,决定投资10 亿元人民币参加江阴半岛开发。目前,江阴半岛上已有10 余家由新侨独办或参办的工业企业。 林文镜还殷切希望政府能出面牵头办一个华侨银行或者是新侨银行,由于银行的投资容量极大,可以让广大的中小华侨都来投资参股,成为银行的股东。他说,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合法广泛吸收新华侨的资金,运用各种方式参与国家建设。大量的新侨资金都可以吸收进来,既可以解决祖国急需的建设资金,又可以使新侨的余资得到保值增值,还能借助经济这条红线将新侨的心永远与祖国连在一起。 近些年来,林文镜又着力于推进福清新城建设。 完成大我 林文镜成功了。1987 年他回到福清帮助家乡脱贫致富时,家乡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3亿元,到2004 年福清仅工业产值就达650 亿元。最让林文镜自豪的是,在他的发现与打造下,世界级大港—— 江阴港、中国东南沿海最大营运中心—— 江阴国际运转中心、海峡两岸共用重工业基地—— 江阴工业集中区已初具规模,这不但将给福清带来强大的发展后劲,还将给海峡两岸都带来经济新增长点。 如果说,昔日陈嘉庚自己毁家办学,向人们证实了华侨的捐赠可以造福家乡;那么,今日林文镜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则向世人展示了华侨不但可以捐赠家乡公益事业,还可以帮助家乡整体开发、改天换地,华侨可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乡情不改对一个80 岁的老人来说,或许,林文镜已经迎来了其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但作为“拓荒精神领袖”的林文镜,80 岁的年龄却拥有一颗20 岁的心。为了他魂牵梦萦的福清情结和回报家乡的梦想,林文镜还像一个年轻人一样,不计甘苦地倾注着无尽的热忱和激情。 忆及回乡创业二十载,林文镜一半是欣慰,一半是焦虑。 欣喜与快慰,是因为看到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融侨地产的脚步迈得很快很迅速,不仅“开启”了福州城市的“闽江时代”,更是将“城市运营商”的步伐迈向了重庆、西安、武汉等国内其他城市;而林文镜内心的焦灼,因为“为家乡人民供给世代财富”的梦想依旧艰辛,身为“精神领袖”的他只恨发展太慢,需要坚持的还有很多很多…侨领林文镜助洪宽工业村频创辉煌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著名侨领林文镜,于1928年3月19日出生在福清市阳下街道溪头村,7岁时离开家乡赴南洋与父母亲团聚。17岁遭逢父亲去世,还未成年的林文镜只能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从最初的跑单开始,一路在商海中打拼。天道酬勤,上个世纪60年代末,林文镜的实业涵盖了食品、水泥、纺织、地产、采矿和航运等。 林文镜成富豪后依然惦记着生育他的家乡——福清阳下溪头村。从1970年至1985年,回国他就向乡亲汇款近亿元人民币。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溪头村,依然贫穷。1987年,林文镜回乡之行将结束时,在县干部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说:“输血富不了家乡,我要变输血为造血,送家乡一部造血机器。”他向福清政府提出由他们直接投资,成片开发工业小区,这得到福清以及福州和福建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林文镜一边带领福清籍华侨创办融侨工业小区,一边在溪头村独资创办洪宽工业村,利用在台的深厚人脉关系,引进了一批又一批台商。这是全国第一个侨办台湾工业集中区,多年来,解决了村里青壮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并发展第三产业。工业大发展反哺了农业,农民生活的舒适度、便利度、时尚度得到不断提升。 林文镜将帮家乡脱贫致富当作最神圣的事业,他将南洋事业交给他人打理,置众多发财机会于不顾,毅然回来,与乡亲们一起艰苦创业。乡亲们亲切地尊称他“大哥”。 1987年,融侨工业小区面积仅有位于宏路上郑的1平方公里。第一个侨资投资企业——冠源轻工制品公司当年落地。日后成为汽车玻璃制造业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福耀玻璃,也入驻融侨工业小区。该区的建成标志着华侨对家乡的贡献,昭示出华侨的力量有着莫大的作用。林文镜20年如一日,缔造出“福清模式”:创办中国第一个侨资经济开发区——融侨经济开发区、第一个侨资工业区——元洪投资区、第一个侨资中小企业集中区——洪宽工业村,在福建福清投资和引资创办了160多家工业企业。 22年前,在他的生日3月19日,成立了洪宽工业村,而今该村成为“海西第一村”,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26亿元,翘首神州,卓立八闽,这,倾注了多少身为侨领的洪宽工业村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文镜先生的心血,彰显出他倾情桑榆、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他受到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今,他已80多岁仍老当益壮,为洪宽工业村的发展掌舵。记者与他交谈时,他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壮心不已,其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 爱国侨领林文镜在福清制造了六个第一:他创办的融侨工业小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华侨成片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国第一个以“侨”命名开发区;洪宽工业村成为中国第一个侨办台湾工业集中区;海峡农业试验场成为大陆第一个台湾农业试验场;下垄码头、元洪码头、江阴港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侨”字号港;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冠捷电子成为世界最大显示器生产基地。 秉承改革开放的东风,历届福清市委市政府良策频颁,善筑良巢,招引着像林文镜这样一大批爱国、爱乡的华侨、巨商为福清的发展出力献策。20年流金岁月,20年激情创业。福清市早已甩掉贫困落后的农业县之帽,而今变成了现代化的中国经济百强县级市。 2011年4月13日,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工作安排,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黄民一行五人,专门到江阴港调研港口规划和发展情况。陪同黄民司长的有福建省交通厅李厅长,福州市委常委,福清市委书记**,福州市副市长徐铁俊,福清市市长**等省市相关部门的同志。 黄民司长亲临集装箱码头前沿,参观江阴国电码头,考察东、西部填海的造地现场。考察结束后,黄司长在江阴融侨新港大酒店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福州市副市长徐铁俊,福清市委常委,副市长蔡福勇的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希望福建的同志重视并做好规划,避免全省遍地开花,争取5-10年,做出一个在亚洲甚至世界上叫得响的大港口来。
座谈会后,黄民司长专门安排一个小时,与集团董事局主席林文镜先生会见,沟通看法,认真倾听林主席对发展江阴港的建议和思路。
2011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亲切接见了融侨集团董事局主席林文镜先生,参加接见的有国侨办主任李海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国侨办国外司司长谭天星,融侨集团副董事长、总裁林宏修先生等。
见面会上,林文镜主席向贺书记汇报这两年福建福清江阴港的发展情况和江阴港的发展机遇,希望通过江阴港作为发展中国-印尼的贸易定点港口,不但作为临港重型工业的基地,还可以作为干散和液散的大型物流港。贺书记充分肯定了林文镜主席多年来对家乡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徐宪平副主任听了江阴的情况后,决定尽快安排专人到江阴港调研,江阴港如果跨越式发展,可以在福建的十二五计划外专项增补。 一位华侨与江阴港的故事 在12月26日下午的首届融商大会上,融侨董事局主席林文镜代表福清籍侨商发言,当他大声说到“福清江阴港未来产值一定在一万亿以上”时,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会后,摆在会场一侧介绍林文镜与江阴港故事的《他发现了江阴港》一书,被不少福清商人和海内外媒体记者捧起—— 发展逼出古城第一个海港 1990年岁末,福清一家外资企业董事长找到林文镜,说:“大哥,我们是听你的话,到福清来投资的,你知道我们企业的产品全部出口,但福清没有港口,我们所有的货物都要从陆路运往广州或厦门,费用太高。目前我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将企业运往有大港的城市,要么你每个集装箱补贴我350美金的运费,一直贴到你在福清建了海港。” 林文镜平静地接受了这位外商的要求。他知道融侨工业区刚刚起步,任何一家企业的撤出,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延缓福清脱贫致富的速度。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林文镜立志在福州建港。 福清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在这之前,福清长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港,许多人抱着老观念,认为福清不具备建港的条件。执著的林文镜知难而上,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建成了福清历史上第一个海港——下垄码头,并在之后参与建成了福清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码头——元洪国际码头。 发现江阴港 下垄和元洪码头,很快还是无法满足福清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林文镜加快了寻找可建大型集装箱深水良港的步伐。他与福清市委、市政府领导一起,沿着福清漫长的海岸线走了一遍。有心人曾统计过,林文镜前前后后至少走了500里。 上天似乎很理解他的一片爱乡之情,他发现了江阴半岛可建大港。江阴半岛三面环海,航道宽、港湾大,终年不淤不冻,港区避风条件极好,且腹地可连绵至龙高半岛 紧接着,林文镜捐资800万美金,请国内外一流专家来进行勘测、评估,最后证明:两个半岛连成一起,至少可建100个以上5万吨至30万吨的深水泊位,还有几乎相当于一个新加坡国土面积的广阔腹地;拥有具有天然避风条件的600多平方米天然港池,可满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50万吨集装箱巨轮掉头;同时,还拥有两条终年不淤不冻的天然黄金水道,直接与被称为“海上高速公路”的国际航道相连。 1994年,林文镜再出资100万美金,请台湾专家制作了江阴港历史上第一份规划蓝图——《福州江阴营运中心》。在这本也是江阴港第一份推介书上,林文镜第一个提出在江阴半岛建国际集装箱大港、临港重工业区,第一个提出将龙高半岛与江阴半岛联合起来开发,并将这一大构想进一步细化,绘制成江阴大港系列发展地图。 80岁的老人林文镜最喜欢的称号是“大哥”。这一点会让很多人感到奇怪,因为他拥有其他更显赫的外号,在印尼,人们称呼他为“水泥大王”、“面粉大王”,而在中国,人们会用更富有政治和经济含义的词汇“爱国华侨”、“侨商巨子”来称呼他。
“大哥”的称号与他身为家中长子的身份正好吻合。当林文镜17岁的时候,他已经在印尼生活了10年。这一年,他的父亲林洪宽因癌症去世,于是他不得不从教室里走出来,进行艰苦的谋生。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他已经塑造起一个庞大的实业帝国,行业遍及食品、水泥、纺织、地产、采矿和航运。在随后成立的林氏财团中,林文镜本人拥有40%的股份,其个人资产达数十亿美元。然而这只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的最初篇章。一切要从1953年开始。1953年,首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东南亚华侨组团回国参赛。身材魁梧的林文镜时任华侨体育代表团排球队队长和羽毛球表演赛男双选手。然而这是一个始终没有完成使命的代表团。由于交通的缘故,当华侨代表团抵达北京时,运动会已经结束。
然而,当林文镜首次回到家乡福清时,此次归国之行让他大为震惊。他惊讶地发现了这样一个故乡:道路崎岖不平,自行车是最受珍爱同时最稀缺的交通工具,煤油灯是主要的照明设备,肮脏的小虫漂浮在村子里的饮用水中,地瓜总是一天天反复出现在餐桌上……
很难想象这段青年时期的经历对未来的“大哥”的影响。直到现在,林文镜都坚信自己对家乡的付出是超越意识形态的。这位慈祥的老人的回忆却只有短短几个字,“当时,我觉得我必须让家乡富起来。”
内地文革期间,一次,林文镜曾经拨通了从香港到福清革委会的电话,商谈捐赠事宜,他得到的答复是:“我们无产阶级不要资本家的臭钱”。当国内结束文革的消息传到国外后,林文镜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列出了一长串名字作为捐赠对象,从300元到10000元不等。捐赠持续了此后的8年,林文镜想知道这些钱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更是以后的事情了。
根据粗略地计算,在1987年两次回乡前,林文镜总共向家乡捐出了超过1亿元。直到1987年,已位列巨富行列的林文镜率领一个东南亚工商考察团回到了福清。但是,当他亲眼看到这些钱并没有如期改变家乡面貌时,他决定走得更远。
1987年,在结束该次考察的前一天,林文镜被邀请到福清全体党员干部大会上发表讲演。在一阵热烈的掌声后,林文镜许诺说,输血救不了家乡,我要送家乡一部造血机器。“我要在福清办工业,5年内福清的工业产值将达到5亿美元。”
他的许诺得到了观众又一阵掌声,但是并没有多少人信以为真。一位当年在场、时任福清国有投资企业公司总经理的人士回忆说,我们搞经济的想了好几个晚上,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只有四个字:天方夜谭。
当林文镜回到国外后,他开始做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决定。他的第一个措施是,把自己在林氏财团中的四成股份托付给自己的合伙人,并由长子负责自己其他的家族产业。这个决定遭遇了可以想象的反对,“从同事、合伙人、朋友到儿子都反对我,只有一个人赞同,那就是我自己。”林文镜回忆说。这个决定后来造成他本人巨大的财富流失,金额达数十亿美元。
林文镜做出的第二个决定更加惊人。经过短暂的准备,林文镜在他位于雅加达的顶级豪华别墅里签署了一份合同,这份名为《帮助福清脱贫致富五年计划》的合同在当地的华人圈和福清本地引起了轩然大波。香港《大公报》一位记者在为林本人撰写的传记中写道:“这份计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华侨与家乡政府签订帮助脱贫致富的五年计划,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敢于承担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人。”
林氏的回国掀开了其个人创业生涯中的第二个篇章。内地的改革开发正处于招商引资、兴办开发区、政商关系融洽这个阶段的高潮,一个具有巨大资金背景、同时拥有深厚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的回归,往往被视为巨大的投资机遇。
上海率先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代表上海许诺说,愿意免费提供上海浦东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供他开发,希望藉此引资开发、兴办工业。对于后来全国闻名的新区开发代表之作——浦东新区而言,此时正处于大动工的前夜,10余年后,该区域成为中国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发动机的心脏。
考虑到印尼国内的排华浪潮,以及国际上产业转移的大趋势,林文镜一度心动,但是他最终拒绝了这一提议。几年后,他又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一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领导的提议。当时,副总理提议由林氏在长江沿岸修建一个大型水泥厂,以满足长江沿岸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开出的优惠是,中央政府每年保证至少500万吨订单,这一数目在10年内只增不减。
拒绝这一来自政府的好意和官方的订单,代价是巨大的。林文镜多年后对年轻的访客说,这一订单意味着每年几亿美元的收入,更何况我们制造的是高标号水泥。当他说这些话的时候,他依然清晰的语句里有一种骄傲的自负若隐若现。
而对他本人更具政治和仕途含义的一个诱惑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计划给印尼50亿美元无息贷款用于开发该国某岛屿,条件是寻找一位项目的具体负责人来保证项目开发万无一失,从而在全球推广这个样本。印尼政府筹备成立一个建设特别部,聘请林本人出任部长,但是,他最终拒绝了这一光鲜的政治邀请。
林文镜的理由是如此的老土,以至于他遭遇的反对之声并不比上次更少。青年时期的经历,也许还有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回报母土的情怀,一同涌上心头,此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踏上故乡的土地,看到故乡的沧桑巨变,我才会觉得当年我做出的一次又一次拒绝是明智的。”这位当时已被称为“大哥”的老人说。
林文镜在随后的18年中投入到几乎可以称之为“一个人的战争”中去了——用自己的财富和号召力去改变一方水土。有人评论说,这是一个完全违反经济规律的事情,有人说,这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有人说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行为。但是,所有人都看到的是同一个事实:到1992年,林文镜承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如期完成。而他已经在开始酝酿提出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则更令人惊讶:使福清市工业产值达到50亿美元。
他为什么轻易就成功了呢?台湾最大公有企业中钢集团董事长、世界钢铁协会首任会长王钟渝在回忆中说道:“林文镜办一家企业,就旺一家企业。办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拥有自己的矿山、船队。他在华人企业集团里声名很大,成为我们这些年轻人仰慕的对象。1970年当时只是车间主任的我到东南亚公出,专门找到林文镜的集团,希望他能抽出十分钟接见我。”这位老资格的外部观察者用诚恳的语调显示了“大哥”当年的赫赫声名。
但是,用声名和财富来解释他在故乡取得的成功是不够的。这毕竟不是一个人的事业,他需要号召更多的人像他那样坚定地去相信一件事情——把钱投入福清市是可以取得回报的。为此,他表现出了与他的财富和地位远不相称的“卑躬屈膝”:他低姿态地去台湾招商,低姿态地去欧洲洽谈,一次又一次地为各路考察团的商务考察买单,并为了降低对方投资的风险,而一次次地入股合资企业……
几年之后,林文镜已经在他的家乡福清市溪头村取得了明显的成功。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的洪宽工业村开始初具规模,溪头村的人开始逐渐感受到全新的世界:第一个花园、小学中学、老人活动中心、健身园、垃圾场,第一批前来投资的台商,第一个台湾水果实验园、纺织厂等,溪头村的人口也在快速地增长,原先一千多人的乡村如今已经成为外地工人近2万人的乡镇。当我们在溪头村访问当地的一位台商会会长时,这位身材瘦高的人士说,假如没有“大哥”当年捐赠修建从闽江过来的调水工程,自己的印染厂早已关门大吉。
冠捷电子如今是全球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商,然而当它落户福清市时,却遭遇了投资款项不够的麻烦。林文镜50%入股该公司,并用自己的资产做担保贷款1亿美元。如今,冠捷电子年产值达70亿美元,在北京、武汉和福清均开设了分厂,其在福清的工厂年产值即达到45亿美元,考虑到冠捷电子带来的关联企业高达10亿美元的产值,林文镜为他的故乡引入了一个重量级的财神。在该厂逐步进入运行轨道后,林文镜稀释了自己的股份,当冠捷电子在海外上市后,林文镜仅仅保留了很少的股份。
“大哥”继续在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1988年秋天,他旗下的融侨集团与政府创办了融侨工业区,4年后,该工业区升级为国家级的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而16年后,该工业区作为原型被印刷在中国首枚与林文镜本人有关的邮票上。这一开发区如今拥有众多的台资工厂、码头和厂房——这一切使“大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已经悄悄实现,而福清市也开始成为福州市最富有的县级市。
这一成就本来有望变得更加富丽。因为林氏财团合伙人的缘故,林文镜错失了与他的好友、台湾重量级企业家王永庆在福清市合作的机会。随后,林文镜在福清市汽车合资项目上与西班牙菲亚特汽车集团又失之交臂。当时林氏财团的合伙人打算与日本汽车企业合作,因此拒绝了与菲亚特集团的合作谈判,然而前者并未如愿,当几年后,福建汽车集团与有日资背景的台湾中华汽车公司在毗邻福清市的闽侯县青口镇成立东南汽车有限公司后,“大哥”内心的失落可想而知。每当他从福州回福清市时,途经青口镇一排排东南汽车的厂房时,随从都会将后座的窗帘拉上,以免触伤这位老人的心思。
江阴港建设在“大哥”的晚年与另一件更宏伟的事情——新侨事业——息息相关,这两个事情以更艰巨、更富有想象力和远见的形式见证了“大哥”致富家乡的毅力和拳拳之心。
随着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膨胀,以及“大哥”头脑中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形成,至少在“大哥”看来,福清市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更大的港口。物流的重要性正在一点点显现,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哥”发现了漂浮在福清天空中的巨量的新侨余资,他觉得自己也许能够为此做点什么?
这些被重庆市副市长黄奇帆称之为“漂浮在全世界上空的达上万亿美元的侨资”,随时都有飘走的可能,“大哥”对此当然是深有体会。
林文镜本人所做的调查显示,福建有海外华侨1086万人,而自从改革开放后出去的新华侨就达到300万人,其中福州市的新侨占到100万,而福清市则有30万新侨。根据福清新侨每人年度寄回家乡的资金至少为1万美元计算,30万福清新侨每年汇回资金总计达30亿美元,而整个福州市300万新侨年度汇回家乡的资金更在300亿美元之上。这一数字倘若扩大截至2003年的前10年,则为3000亿美元。
但是,当林文镜发现这些钱被如此低效率地利用的时候,他显得异常焦急。一对母女住在一幢四层、共计1000平方米的豪华别墅里,里面却专门辟开养猪的地方,花园里种着白菜——这是在外打工8年的丈夫心血的见证。更多的钱则被用在投资餐馆、赌博上。在一个华侨老友的葬礼上,林文镜惊讶地发现当华侨的资产转移到第二代和第三代手里时,他们对家乡的投资突然变得淡漠了起来,这个发现让林文镜忧心忡忡,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为这些钱找到一个更有效率、具备稳定回报的投资机会。
这个投资机会被选定为江阴港口的开工建设。江阴半岛是位于福清市最南部、距离省会85公里的一个三面环海的孤岛,航道宽,港区避风条件良好,陆地上则有一个广阔的腹地。与台湾几个主要港口的距离也都在180海里以内,这使得它具备成为一个综合性海港的天然条件。林文镜所做的重达200公斤的勘探材料显示,这里最终将建成100个以上1万吨至30万吨级的大型深水泊位。这个目标将最终把江阴港推向全球最大海港的位置。
“大哥”的身份随后变成了“江阴大开发”推广大使,他展开了一系列针对政界和商界的游说。然而,关于江阴港口的立项持续了8年才得以获批,2000年,福州市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为发起人的林文镜出任副董事长。林本人在该公司中拥有49%的股份,考虑到新加坡港务集团的码头管理经验,随后,林文镜将其股份大部分平价转给新加坡方面,而自己仅仅保留了9%的股份。
而作为江阴港口未来大发展的重要一步,填海工程的重要性和盈利前景正在越来越清晰。根据江阴港区的规划显示,江阴临海的一大片区域将通过填海改造成200平方公里的港区。这些港区的填海成本大约是每亩10万元,而这些用地将随着江阴港口的开发不断升值。
在“大哥”的设想里,类似这样的工程将是集中起来的新侨余资增值保值的最佳途径。对于如何把这些零散的资本从民间聚集起来,“大哥”的建议是由国家牵头来成立一个“侨资银行”。作为一种实验,林本人已经通过自己的威望带动了上千家福清新侨资本进入重庆市、西安市、武汉市。林文镜旗下的融侨集团也在重庆投入巨资,一个精干的团队正在开发一个总建筑面积近400万平方米的叫做“融侨半岛”的项目。
这个精力旺盛的老人在他的晚年表现出一股强烈的财富观,但是不管是在接受采访,发表演讲,还是在过去20年的实践中,他都自称是邓小平的崇拜者和模仿者,他说,“他是我的恩人,而我是他的理论的实践者。”当年朱镕基总理前往福清参观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后,送了林文镜一个外号“福清主义者”,而当他提出利用新侨余资、并积极挖掘投资项目后,他又获得了另一个外号——“新侨力量主义者”。
当我们去探访这位“大哥”时,我们从外界和他的传记中所感受到的演义色彩纷纷剥落——这种演义让人有一种不能置信的感觉。他平静地坐在旗下公司开发的别墅里,先前这个区域是闽江之畔污水横流的泥塘。他戴着一副照片中常见的宽边黑色镜框眼镜,举止威严而沉着,但是又经常性地为自己被浪费的时间、政府的办事效率而激动起来。“他们现在听不明白我的想法,因为他们不是企业家,但是,我相信他们最终一定会听明白的。”“大哥”认真地看着我们说。
人物简介
林文镜出生在福建省最贫穷的县份之一福清。因为穷,其祖父和父亲先后下了南洋,林文镜7岁那年,母亲带着他也下了南洋。白手起家的林文镜发奋图强,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已成为名振南洋的一代巨商。
1987年12月16日。林文镜率东南亚工商考察团回到故乡福清。在这之前,他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先后捐款1亿多元帮助家乡。
他与家乡政府签订了《帮助福清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政府签约无偿改造家乡的华侨。他回到故乡福清的18年,已助家乡完成了脱贫致富的3个“五年计划”。他是中国提出“新侨”与“新侨余资”两大概念的第一人,他出任中国第一个省级侨商协会主席,他从当初的“福清主义者”,变成了现在的“新侨力量主义者”,成为世界闽商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