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林文镜执掌的融侨集团砸下27亿元买下上海一地块,曲线进军上海市场。有媒体报道称,这位印尼侨领,在印尼是“和总统吃饭级”的,而二十多年前,为建设家乡福清,林文镜先后拒绝了江泽民和朱镕基条件优厚的投资邀请,沿着海岸线徒步走了500里路实地考察,发现并建起如今年吞吐量近150万标箱的江阴港。
“福清主义者”这个名字,正是朱镕基送给林文镜的。
李嘉诚之前的首富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故事,那个年代发家的闽商大佬大都有这么一段在南洋打拼的血汗史。
1936年,7岁的他随母亲离开福建省福清(当时叫福清县)阳下镇溪头村,到印尼跟随父亲做生意。17岁那年,父亲去世,他不仅承担起养家的重担,还从跑单帮开始闯入商海。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他先后开办了20多家企业。后来,他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着名的林氏财团,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并且拥有自己的矿山和船队,成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
据权威媒体测算,其时,他的个人资产已高达50亿美元。他就是侨商领袖、李嘉诚之前的南洋首富林文镜。
落后家乡所有的故事都要从1953年开始讲起:这一年,林文镜作为华侨代表回祖国参加了一次运动会,深深被家乡的落后场景所打动。当时,别说回国,就是给家乡捐款,都没有一位干部敢冒着“里通外国”的危险接受。无奈之下,林文镜只好将记忆中所有与自己沾亲带故的名字和通讯地址整理造册,年年给他们寄钱。后来,他还购买大量的化肥、农药、拖拉机、收割机、发电机等生产资料,经香港运到福清,捐赠给当地的生产大队,还出钱为村里建了电站,让家家户户用上电灯。
1985年,林文镜又一次踏上故土,村里的情况惊呆了他。助手提醒他,这些年已给这个村庄累计捐赠三四百万元了,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家乡还如此地贫困和落后!
在走家串户中,林文镜的一位远房伯伯说:“村里耕种条件太差,又常遇河涝之灾,好多人都窝在家里没活干。你虽然寄钱不少,但坐吃山空。”林文镜很不解:“年轻劳力可以进工厂嘛!”伯伯笑了:“全福清就两个工厂,一个是罐头厂,都要倒闭了,还有一个是自来水厂,能用几个工人?”
全福清就两个工厂,坐吃山空。这些话惊醒了林文镜。转一圈下来,他明白到:捐助富不了乡亲。
输血不如造血林文镜的这次故乡之行一直持续到1987年初。在告别故乡前的一次福清全市干部扩大会上,经过一年多深思熟虑和调查研究的他,讲出了令在座所有人震惊的话——
“这次回福清,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输血’富不了我们福清,我要为福清造一部造血机器,让福清永远富下去。我不但要办工业,还要办工业区,要让福清在5年内,工业产值达到5亿美元,要让福清成为工业城市,让福清的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10名。”
与政府签约无偿改造家乡
如雷的掌声后,林文镜回到南洋。不少政府官员在内心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然而,不久之后,福州和福清的官员就收到了林文镜从南洋发来的邀请信。林文镜与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签订了《帮助福清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政府签约无偿改造家乡的华侨。计划中明确,要用5年时间帮助家乡工业产值达到5亿美元。
招商大使为实现目标,林文镜力主千方百计引进外资企业,发展地方经济。他主动找到政府,出资邀请了海内外一批专家,做出了以侨资联合台资、外资投资为主的系列开发区、工业园的建设规划。随后,协助福清政府联合创办“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独资创办“洪宽工业村”(融侨,指的是“福清华侨”,福清简称“融”),利用自己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吸引大量外商、台商投资福清。
1992年10月21日,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其主要经济指标均已跃居全国开发区前10名。
那段时间,林文镜自掏腰包当“福清招商大使”,穿梭于世界各地,向人们介绍福清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回报前景,邀请客商到福清投资兴业,其中仅台湾他就去了100 多次,几乎每个月都要组织一个台湾工商考察团到福清去。很快就有80多位台商前往福清投资办厂,这其中包括现在年产值超过90亿美元的冠捷电子等大型企业。
“亏了算我的,赚了算你的”
二十多年以来,林文镜自己都已算不清究竟邀请了多少台商赴福清考察投资。他说,在应邀前来的台商中,大概有百分之一的留了下来。
如今,位于林文镜老家溪头村的洪宽工业村拥有企业125家,80%是台资企业,以生产机电、铝合金、家具、食品、雨具等轻工产品为主,80%产品外销,2009年工业村年产值超过100亿元,拥有现代化的公园、医院、学校、老人院,被称做“中国第一村”。
为吸引投资,林文镜舍弃了很多既得利益:要么免掉厂房租金,要么出资一二千万为台商周转,要么索性也出资一半:亏了算我的,赚了算你的。
第二个“五年计划”在实现第一个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后,林文镜又默默地为福清制定了第二个脱贫致富“五年计划”——帮助福清年工业产值提升至50亿美元。
此时,福清的发展越来越快,但面临的制约也越来越大。福清没有港口,这是不少企业在福清发展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
自费建海港融侨开发区内,有一家林文镜引进的台资企业,产品以出口为主,因为福清没有港口,所有的出口货物都要走陆路运往广州,费用极高。没多久,这家企业的掌门人找到林文镜:“运费太高,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撤出福清,将企业移往有大港的城市,要么你每箱补贴我350美元运费。”此时,撤出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引起震动,产生连锁反应,为了留住企业,林文镜没有任何犹豫:你每运一箱,我补贴350美元。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林文镜下定决心,福清要发展,一定要建海港!于是,他自费请人勘探、设计、建设,开掘了福清历史上第一个海港——拥有一个3000吨级泊位的下垄港。紧接着,林文镜又投资在元洪投资区里,建成福清历史上第一个万吨级海港——拥有一个3万吨级面粉专用码头的松下港。这两个港,为福清引来和留住了大量的台资和外资企业。
江阴大开发1991年,福清“元洪投资区”成立。为了加快建设步伐,1992年初,林文镜计划再增建一个大型水泥项目。当时供面粉专用的元洪码头已经不适合再建水泥专用码头。于是,他向福清市申请另选港址新建码头。
从那以后,林文镜和时任福清市委书记的练知轩,徒步500里进行实地考察,沿着福清的海岸线徒步走了一圈,最后,他们来到了江阴。江阴三面环海,港道宽、港湾大,终年不冻。东北部有龙高半岛大陆架的掩护,港区避风条件极好。尤其是南部有一片广阔腹地,这是许多港口所没有的优越自然条件。站在江阴半岛岸边,林文镜很自然地想到新加坡,想到阿姆斯特丹。他出资800万人民币做勘测、规划,自掏100多万人民币奔走世界各地推介江阴半岛。
将江阴港建成两岸共用的心脏
让林文镜持之以恒开发江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台湾,江阴距台中100海里、基隆150海里、高雄180海里。台湾只有高雄有一个10万吨级的港口,但没有腹地,已不能满足台湾企业的需要,台湾企业必然要借重江阴港。“江阴码头将成为大陆和台湾共用的码头,共用的心脏,”林文镜说,“我的血管里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两岸的分离让我心痛,我做梦都盼着两岸能早日统一,因为团结起来的中国人将更有力量!”
林文镜的亲力亲为已见成效。如今的江阴吸引来众多台商。如今,江阴港已是中国集装箱吞吐量十大港之一。
第三个“五年计划”有了江阴码头,林文镜对自己的第三个计划——福清工业产值达到500亿美元——更加底气十足。
林文镜为未来的江阴描绘了一副美丽的画卷:努力把江阴半岛建成“亚太矿砂运营中心”、“东南粮食物流中心”;打造“台湾工业区整体移植大陆样板”,借助这个平台真正实现推动海峡两岸“三通”和祖国早日统一。不遗余力地推进江阴半岛的开发,是林文镜第三个“五年计划”的重要内容。
重症病床上心系江阴未来
当年,为林文镜“要造血”的豪言壮语用力鼓掌的福清县外经委副主任林权,后来成为融侨集团副总裁。据他回忆,2003年林文镜到北京开会,席间突遇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往医院,家里亲属纷纷赶到北京,在重症监护室的林文镜突然说有事要交代,点名的不是亲属,却是原福清县委书记练知轩,面对练知轩,病床上的林文镜讲的依旧是发展江阴的一系列想法。他交代,假如上帝真的把他带走,一定要把江阴港搞好。
“新侨班班长”林文镜长期扎根福清,他很痛心地发现,新侨寄回国内的资金正在大量流失。
福建是全国着名侨乡。据不完全统计,福清人在海外有30万人,一年寄回至少30亿美金,改革开放28年,新侨至少平均按每年1万美元这样的额度至少连续寄了10年,10年就是300亿美金。这笔钱到哪去了?修豪华墓,盖豪华楼,吃喝嫖赌或者做“标会”,有的地方还出现了一年花几十万养小白脸的侨嫂群体。
于是,林文镜开始了家家户户的思想工作,通过印宣传资料,举办新侨余资投资洽谈会等等,鼓起新侨家人的投资热情。随后,他出让自己在江阴码头的很多项目,像当初建设工业区时招台商一样,慢慢将大家带上了致富路。
拒绝朱镕基和江泽民江泽民在上海市委书记任上,曾以免费提供浦东一平方公里土地的优厚条件,引林文镜投资上海浦东,林文镜拒绝了;朱镕基在国务院副总理任上,以每年国家订购500万吨水泥的优厚条件,要林文镜在长江沿线建厂,林文镜又拒绝了。为此,朱镕基送给林文镜一个别号:“福清主义”。
多少年过去了,提起当年拒收朱总理的那份大礼,林文镜还是心痛得很。“当年,有那个每年500万吨的订单,那个厂可能已经发展成世界上头号水泥厂,二十年、三十年都不可能有人再建比这个更大的厂。”每次坐飞机经过长江上空时,他总是透过飞机舷窗,深情地望着翻卷于云层之下的那片地方……
后来,成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江泽民、朱镕基,一直没有忘记林文镜那句“到上海是锦上添花,去福清是雪中送炭”的话。任上,他们到福建视察,都曾来到福清视察林文镜创办的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看林文镜引进的一家又一家工厂,看林文镜力排众议投资建造的星级酒店,还曾来到林文镜出生的那个小村庄溪头村。朱镕基说:“我一定要去看看那个把林先生永远留在了福清的村子”,很少题词的朱镕基,破例挥毫在溪头村为林文镜题词。
捐资没有“账本”有人希望统计林文镜到底做了多少善事,但却发现林文镜根本就没有这个“账本”。
林文镜曾说:“邓小平是我的恩人。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我这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回来报效祖国。我能帮助家乡脱贫致富,靠的就是邓小平说的那句话:‘摸着石头过河’。你问我为家乡捐了多少钱?哪有儿子孝顺母亲还要记账的。”
但乡亲们帮他记着:林文镜几乎是家乡最缺什么,他就捐什么。路难走,他捐巨资修路,捐的公路连绵起来比省城福州到福清短不了多少;孩子上学难,他捐建了14所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看病难,他捐建了医院;家乡缺水,他捐资1400万美金参与引闽江水进福清的“北水南调工程”;家乡3大河污染严重,他独资治理了两条河……
不以名字命名捐赠项目林文镜个人生活节俭,淡泊名利,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和朴素作风。家乡有人建议将他的故居修缮并由政府挂牌保护,他不肯。他说:“祖国那么多同胞还没有房住,我那个没有人住的老房子修它做什么,浪费钱。”多年来,他的捐款遍布四处,但四处都找不到以他名字命名的由他捐赠的设施或项目。“我不想上富豪榜,也不想上名人榜,我的追求,是要让我的家乡富裕,让我的祖国伟大!”
“大哥”今年,林文镜已经86岁高龄。在福清,从九十开外的老者,到十八九岁的青年都尊称他“大哥”。正是因为林文镜几十年如一日的爱国爱乡情怀让福清人都公认他是“大哥”。
在福清投资的台湾富商,比林文镜还年长3岁,却称林文镜为大哥,他回忆,林文镜穿梭台湾招商,曾发生过非常让他感动的一幕,当时考虑到福清剩余劳动力较多,林文镜决定招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来福清投资发展。他俩坐车去拜访了一家又一家的公司,有些小企业老板不知大哥身份,摆足架子。甚至有小老板让林文镜在接待室里从早上等到晚上,还不与他们见面,朱介曾气得大喊:“大哥的财富能一次买下成百上千个你这样的小厂,他是为他的老家来求你的!”但大哥总是耐心地等,任何怠慢,任何轻视,他都笑着承受。
家庭
林文镜先生的夫人、儿子、女儿及孙女
林文镜的母亲陈春宋既是一个受中国礼教熏陶的女性,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十分重视亲情和乡谊,对子女教育特别严格。
林文镜夫人张瑞珍女士育有三男两女,长子林宏修、次子林宏盛、三子林宏新,女儿林新中、林新慧。宏修现任印尼水泥厂经理,宏新为林氏集团财政经理,宏盛主管印尼水泥厂新加坡分厂,五个儿女都在澳洲及美国受过高等教育,在业务上都能独当一面。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和睦友爱,为光大林氏集团的事业而奋斗。
对于接班人问题,林文镜的思路很清晰:“接班人不但可以在儿女中选择,更可以在千千万万热爱中国,报效中国的中国人中间来选择,我选择的人,一定要是能按照我的思路,能继续完成我的思路的人。”
福建首富2014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上,融侨集团董事局主席林文镜以240亿元人民币的财富在全球排名第303位,福建地区排名第一。公益事业方面的大大小小奖项,林文镜几乎拿遍了。
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在侨居国的总统,曾以内阁部长的高位邀他回去,他也拒绝了。他说:此生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让我的家乡不再贫穷。
大哥语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不能置家乡贫穷落后于不顾,否则就是失职,就是人生的失败。
·聪明的学生要跳级,就要有技巧。我的家乡很穷,我就不能按部就班。
·每当需要我做出重大抉择时,爱乡情结就会跳出来,成为行事的准则。
·要多做善事,我的钱已经够多了,我不要再赚钱,我要送钱。
·我的思想和开明程度不比年轻人差。因为我天天在训练我的头脑,运用我的头脑。天天在操心。如果不思考,你的头脑已经走下坡了。你的头脑不运用,你的头脑就腐化了。
·华侨不能是一盘散沙,各走各路等于没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