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万程,字子长。明嘉靖十四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赠太常卿。他为人正直,“笃行励操,不苟一介”。郭万程生两子,长子叫郭遇卿,次子叫郭造卿。
郭遇卿
郭遇卿,字建安。郭万程的长子。少年时以韬略自负,喜欢研究兵器,精研孙子兵法。嘉靖未年,倭寇掠福唐(即福清),郭遇卿组织义兵御敌,并亲手人杀死倭寇头目,于是很受戚继光将军的倚重。后戚奉旨北调镇守蓟州时,邀他同行。郭遇卿在蓟州鼎力帮助戚继光整饬边防,抵抗侵略,简政宽弄,政绩卓著,升为遵化守备,擢都指挥使。后因母老请求退归,走的时候士卒攀辕相送数百里。
郭遇卿以实战经验总结出《车战六议》和《蓟昌图说》,由朝廷颁行。郭遇卿另有著作《龙洞集》5卷。
《永平志》曾载一趣事:“当时(时)妖据琵琶洞,淫掠居市,百方攮逐不能去,(郭遇卿)移檄神祠,而怪永绝。”《福清县志·人物志·武功》载:“……(郭遇卿)迁遵化守备,浚(疏浚)堑甃(砌)衢,肃伍清讼,与诸生讲论经义,裘带雍容,盗贼屏息。”
郭遇卿像他父亲一样,一生清贫。据记载,郭遇卿的父亲去死时,他居然无钱将父亲下葬,就亲自背土垒坟。
郭遇卿“以子(郭)应响忠烈,初赠镇国将军,再赠骠骑将军,加赠勋柱国荣禄大夫”。
郭造卿
郭造卿,字建初。明天启间贡元。郭万程的次子。郭造卿少年就很有名气,曾游学吴越。少保胡宗宪、李襄敏等人很器重他。县令叶梦熊更与郭造卿“订盟莫逆”。叶梦熊的侄子叶春及任惠安县令时,曾邀郭造卿编订《政书》。
戚继光驻融时,每有大事都找郭造卿切磋。明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被北调上镇守蓟门,邀郭造卿同行。郭造卿因好友徐中行(曾任福建观察使)病重,不忍远行,直至徐中行病故后,料理好丧事才应邀北上。他说:‘徐公于我厚,厚在吾亲,盖俎豆我父,旌表我母,我不可往。”据记载,徐中行去世后,郭造卿“传其遗文,去之其故所守郡汀,哭徐公祠下,绘像树碑,复为请祠于其乡。”
郭造卿到蓟州后,戚继光特地建造一座馆舍给他居住,请他编撰《燕史》。不久,戚又调到南方,郭造卿留下续史,直至书成。地方官员为表谢意,送了一些粮食给郭造卿,被郭造卿婉言谢绝了。
维扬(今江苏扬州)人顾养谦接任镇守苏州时,郭造卿为他筹划海漕,拯救当地十余万居民免受饥荒。郭造卿从此声名大震,“所知交尽当世公卿贤士大夫”。郭造卿纵论古今得失,即使有人“以典故疑义及奇事僻语”请教他,没有一个问题能拦得倒他。
郭造卿久居卢龙要塞,塞上百姓一再挽留他,但没能留得住,于晚年时回到故里,“婆娑麟岩(应为“灵岩”)、石竹、灵源间,辄命酒叫呼,人莫窥其意”。郭造卿著有《燕史》(120卷)、《永平志》、《卢龙塞略》、《玉融古史》等书及诗文百余万字。据考证,郭造卿另著有《海岳集》20卷。
据记载,王锡爵任祭酒一职时,曾到郭造卿的住处,以国士之礼待之,还推荐他任职,但被他拒绝了。
郭造卿作品存世较少见,今录《岁墓宿宏路驿望石竹》一诗共飨:“逢掖萧萧及岁寒,邮亭对酒夜将阑。灯前山色过千丈,枕畔溪声下百滩。馆近仙家应作梦,粮依丹灶欲忘餐。自怜漂泊谁相似?跨鹤云中未息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