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标(1597?-1647?),字其香,明末福清海口人。其家族是当地的一个封建大家族,李九标的祖父李裁,少时即有文才,弱冠入县学,为督学王世懋所知。万历时被“谒选”(贡士),任崇安县训导,为官颇有清誉。《福清县志·教泽》记载:“李裁,字相中,方民里人。弱冠补邑庠,时督学琅琊王世懋为当代文人,裁最受知,以冠军食廪饩。至万历壬子岁荐入大庭。丙辰谒选得崇阳司训。崇故理学渊薮,为诸名儒故里。裁学宗先正,而行必轨于醇儒。崇人士化之。崇科甲若晨星,裁摄学政,月有课,岁有程。所识拔多名士,躐通显者趾相错。崇令王政新,尝语人曰,‘李先生文章之许负也。’其见重如此。己未卒于署,囊橐萧然。崇人士捐金为助,相与痛哭于舟次。生平好古文辞,所登梓者为《皇明论世》,叶文忠序而弁之,尚有《幔亭遗编》诗若文十余卷,藏于家。” 李九标族兄李允佐在《枕书序》中谓“其香先博士学本王太仓家,北地有《论世集》,为时所宗,是予受业之从祖也。”即表明李裁曾师从王世懋,《论世集》即为《皇明论世》。王世懋(1536-1588),字敬美,号麟州,江苏太仓人,嘉靖(1559)进士,是王世贞(1526-1590)之弟。历任南京礼部主事,陕西、福建提学副使,累官至太常少卿。王政新,字闇生,南直隶丹徒人。万历丙辰(1616)进士,令崇安,移福清,擢御史。因忤珰去之。后起原官巡按山东转江西参政。叶向高有《崇安令闇生王侯去思碑》、《福清县重修城隍庙记》,其中对王在崇安以及福清的政绩多有介绍。
李九标从小就深受儒家文化熏陶,投身追求科举功名的行列。他于1617年考上秀才,此后则累年参加在省城的举人考试。1628年,李九标偕其弟李九功(字其叙)前往福州参加乡试,在这一年,他们结识了在福建传教的耶稣会士艾儒略,聆听了艾氏的讲道,受到感召,兄弟二人始受洗入教,教名分别为“诺望”与“多歇”。
在接受天主教信仰后,李九标逐渐经历了思想的转变,1637年他彻底放弃了科举考试,从此认真钻研天主教义理,追随导师艾儒略的脚踪并任其助手,协助传教。后来成为福建天主教史上的“开教三柱石”(另两个是晋江人张赓和建宁人李嗣玄)之一。
李九标不仅自己信仰执着和充满热情,还引导李氏家族及乡人接受天主教信仰。在艾儒略的指导下,他与其弟在海口积极开展传教工作并努力营建天主教社区。据荷兰莱登大学杜鼎克教授的研究,在他们努力下,李氏家族中的许多族人受洗皈依。至1639年,海口镇建立了粗具规模的天主教社团,信徒200人左右,成为明末福建天主教一个重要基地。艾儒略与其他耶稣会士几乎每年都会到此视察,作短暂的逗留,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李九标兄弟的传教业绩受到艾儒略的肯定。
李九标记录并编辑了艾儒略与另一位传教士卢安德的言行及谈道,汇编成《口铎日抄》,为教会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献遗产。据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记载,该书是艾儒略与卢安德的谈道集,由6位听道人笔录(大部分为李九标所记),并出资在福州印刷,其间偶尔谈及物理学、数学等,谈道时间自崇祯三年(1630年)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氏因编撰《口铎日抄》而声名大振。该书保留了艾儒略等人关于天主教的言论、讲道及一些行迹,不仅是一部宣扬教义教理的着作,也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研究明末福建天主教的文献资料。
1643年,李九标与其同乡友人林琦(字镜甫)编纂了另一部儒家类书籍《伦史鸿文》二十四卷。1646年,李九标校订其弟李九功《励修一鉴》。1680年,刘蕴德在给李九功《文行粹抄》的序中提到,李九标曾在隆武朝的太常寺供职。隆武朝公开支持天主教,曾谕令改建福州天主堂。据史料记载,1646年10月清军攻入福建,翌年2月清军占领海口等地,大约6000多人丧生。天主教堂也遭到严重破坏,圣像被拿走,教徒四处逃逸。根据传教士记载,当清军占领海口时,妇女和儿童被允许离开,但清军杀死了大约4000个未能逃走的男人。李九功的儿子则和他的妻子一起逃走。当时他逃到延平,2年后即1649年逝世 。李九标的同乡好友林琦则逃到福清附近的一个小岛,后来被土匪所杀害。李九标很可能就在这次屠杀中死于非命。 因此,有关李九标的生平叙述到1647年便戛然而止。按照以上的推测,李九标的生卒年大概可以断定为1597和1647。
值得一提的是,李九功也是一位在明末清初福建天主教史上具有开教性质的人物。他不仅与其兄一道,在家乡大力弘扬、传播天主教,成为艾儒略身边得力的开教助手,还撰述了多部着述,如《励修一鉴》《文行粹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