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清历史名人 部分福清籍辛亥革命志士介绍
丫霸 V5 • 6年前 • 4247 点击 • 字体
郑忾辰:一生追随孙中山
郑忾辰(1876~1953年),福清融城人。24岁中秀才,后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东渡日本留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加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结束留日学习后,受孙中山派遣,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成为福建省同盟会最早的领导者之一。他在福清铺前顶创办铺前学堂,以教育民众并掩护革命工作。
辛亥革命爆发后,郑忾辰被公推为省参议员。他维护民主、伸张正义的果敢行动,受到八闽人民的赞扬。民国元年(1912年),郑忾辰当选为全国众议会议员。民国三年(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成中华革命党。郑忾辰毅然参加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支持护国倒袁运动。民国六年(1917年),郑忾辰随孙中山到广州,参加国会非常会议,任大元帅府参议、政治会议福建代表等职。民国十三年(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郑忾辰由衷拥护。孙中山去世后,郑忾辰对当局十分不满,回乡隐居。民国十九年(1930年),福清驻军办鸦片捐,贻害极大。郑忾辰出面交涉,鸦片捐终于取消。翌年,林靖土匪军在福清为非作歹,残害民众,郑忾辰痛陈林靖害民行径,福清转危为安。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侵占福清县城。郑忾辰誓不当亡国奴,率领家人避到瑶峰村的山洞里。郑忾辰重视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民国十四年(1925年),将原福清县第一小学与福清县华侨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合并,成立福清县立初级中学。为了扩大县立中学规模,郑忾辰率领家人前往印尼募捐,修盖16间宿舍。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郑忾辰召集本县社会贤达协商,将文昌阁和奎光阁的店业田产变卖,作为筹建高中的资金。在万寿寺办起了福清第一所高中,成立董事会,取“文昌阁”和“奎光阁”各一字,定校名为文光中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他将自己70大寿所得的贺礼,全数捐献给文光中学。1951年,郑忾辰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福清县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并当选为福清县第一届政协副主席。1953年3月3日,因患急性肺炎,溘然长逝,享年77岁。
林孝楼:民主革命高于天
林孝楼(1880~1944年),东瀚镇人。生于清光绪五年(1880年)。幼年家贫,从小从事放牛、砍柴等劳动。清宣统元年(1909年),携妻带女漂泊到日本仙台县谋生,毅然加入同盟会组织,并担任同盟会仙台地区联络员。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林孝楼把主要精力投入推翻清政府的斗争,出资护送流亡日本的同盟会成员回国。是时,他被委任为同盟会仙台支部的负责人。为了更好地发动侨胞支援国内革命,在同盟会的领导下,成立了旅日华侨同志会,林孝楼被推选为委员。不久,被选为同志会会长。
袁世凯篡权后,林孝楼与其他旅日侨胞声讨袁世凯的罪行。民国三年(1914年),孙中山流亡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发表《讨袁檄文》。林孝楼坚决拥护孙中山,仙台支部成员全部加入中华革命党。孙中山亲切会见林孝楼,并与之合影留念。后来,仙台支部改称为中国国民党海外直属支部。林孝楼追随孙中山,对民主革命作了许多贡献,被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监察委员会执行委员。
“九·一八”事变后,林孝楼组织募资会,向旅日侨胞筹募巨款寄回国内支援抗日战争。林孝楼的爱国行动引起日本法西斯政府的仇视,被下令通缉。在危急的关头,林孝楼携带妻室回到祖国。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林孝楼向国民党当局慷慨陈词,主张坚决抗日。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林孝楼赍恨而殁,终年65岁。
黄家宸:不怕牺牲作表率
黄家宸(1890~1912年),江阴镇北郭村人。黄家宸自幼聪慧好学。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时,参加了同盟会的外围组织“桥南社体育运动”,从事革命活动。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黄家宸等人创办《警醒》报社,并被推为主编。刊印的报纸,通过香港向南洋各地发行。不久,又办起《民心报》,宣传革命思想。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黄家宸参加广州起义,临行前曾写信与其妻陈爱琼诀别。后因机密泄漏,未能成行。
广州起义失败,更激起黄家宸的义愤,革命活动更为积极。是年11月6日,他到龙田私立融美中学演说革命道理。经过10多天的联络,组织了100多名志士带往福州。黄家宸被委任为印铸局总稽查。农历十月中旬,黄家宸奉命同薛嘉音(高山薛港人)、余耿臣(港头洋边人)等回福清,向前知县王家驹清算帐务。王家驹闻风潜逃,黄家宸等无从接收,只得回省复命。
彭寿松自任参事委员会会长后,专横跋扈,排斥异已,竟于民国元年(1912年)派人暗杀同盟会会员蒋筠。《民心报》特就蒋案撰写论文,猛烈痛斥彭寿松。彭寿松乃密令爪牙伺机刺杀黄家宸。同年5月20日,在福州南营董氏祠前,黄家宸突遭10多名暴徒袭击,身受数十刀,不幸逝世,时年仅22岁。
何遂:远大理想永不灭
何遂(1888~1968年),字叙甫,祖籍港头镇占阳村。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出生于侯官县。光绪三十年(1904年),何遂进入福建武备学堂,结识了林觉民、方声洞、陈更新等革命党人,开始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河北保定陆军随营军官学堂。这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年)秋,何遂创建同盟会广西支部,积极发展革命组织,出版《南报》,宣传革命思想。
武昌起义爆发时,何遂担任参谋,后被推为燕晋联军副都督。民国二年(1913年),无望中的何遂赴日考察军事。民国四年(1915年),何遂回国,应黎元洪的邀请,到陆军大学任战术教官,与李济深共事,彼此相交甚契。云南“护国战争”发动后,他潜往山西大同,策动晋北镇守使孔庚通电反袁。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段祺瑞北京军阀政府派何遂和沈鸿烈、郑桓等为代表,赴欧洲观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归国后,他写了一本《欧洲观战记》。民国六年(1917年),孙中山在广东组织护法军政府,何遂南下参加,任靖闽军司令,奉命回闽策划打倒北洋军阀福建督军李厚基。不久,何遂因遭军警追捕,再次东渡日本。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通电欢迎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何遂始终参与筹划和行动。后任参谋长、师长、北京政府航空署长、国民军空军司令。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他应李济深的邀请,到广州任李的总参议。同年5月,担任黄埔军官学校的代理校长,称“代校务”。抗战时期,时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何遂,结识了周恩来、叶剑英、博古、董必武、朱德、彭德怀等中共领导人,并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何遂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司法部部长、政法委员会副主任。1968年1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