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夷,原名郑贻进,祖籍福清,1923年生于新加坡。1937年,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之心回到祖国,随后奔赴晋察冀根据地参加革命,先后担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办的《救国报》和民族革命通讯社记者,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1月,仓夷任新华社晋察冀分社和《晋察冀日报》记者。期间,他不畏艰险,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前往察绥前线、长城内外,报道大量抗日军民与侵略者斗争的事迹,极大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抗战斗志。尤其是报告文学《纪念连》在《晋察冀日报》上连载7天,受到冀中军区首长的嘉奖。周扬称赞仓夷是晋察冀边区最年轻、最优秀的新闻记者和报告文学作者之一。1946年,解放区选举人民代表时,仓夷被选为察哈尔省代表。
1946年1月,仓夷到国统区北平担任记者。当时,国民党大肆限制《解放》刊物与人民的联系。仓夷运用巧妙的斗争方式,同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有一次,国民党特务机关出动大批人马,要查封《解放》三日刊,仓夷机智地通知北平“军调部”的中共代表团,又及时拍下特务头子指挥行动的丑恶嘴脸,充分揭露了敌人的阴谋破坏活动。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后,仓夷被迫从北平撤回张家口。
1946年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制造摩擦,酿成了所谓的“安平事件”。仓夷等两人奉命由张家口乘飞机赶赴北平采访。由于机场被美国人控制,只允许一人上机,仓夷只得改乘从张家口到大同、再赶当天由大同前往北平的班机。就在仓夷在大同短暂候机停留期间,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预谋诱骗而秘密杀害,年仅25岁。
(林秋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