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城中心横贯市政府大门前的一条街叫一拂街,街心公园叫一拂公园,公园里设立一拂先生塑像。过去,利桥街还立有郑公坊,西门还建有一拂祠。当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们称一拂先生是北宋重臣。他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如此敬重他呢?
他名叫郑侠,宋康定二年(1041年)出生在融城西塘巷,24岁随父到江宁(今南京)读书。他不居闹市,一人到市郊清凉寺里读书。当时王安石守孝在家,住在江宁,知道了这件事很感动,便叫自己的学生杨骥前去伴读。郑侠很受鼓舞,两年后中了进士。又过了两年,新的皇帝为了改变国家积弱积贫①的困境,采纳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主张,并提拔他为相。也是这一年,王安石向皇帝举荐,郑侠出任河南光州(今固始一带)司法参军②。
历史上每一次变革都意味着利益再分配,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触动了大官僚们的利益。比如青苗法,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国家借粮给农民,到庄稼收成的时候,农民加两成息还给国家,即借100斤还120斤。这样既便于农民度荒,又增加了国家收入,一举两得。但是,这样一来就剥夺了官僚们放高利贷的机会,而新法是皇帝下旨颁行的,他们又不敢反对,于是就暗中来个堤外损失堤内补,层层加息,最高加到五成,即借100斤要还150斤,甚至不愿意借的农民也要按人口付息,导致新法不但不便民,还祸害民众。
郑侠在基层发现了这些弊端,便向上反映法不便民。奸臣吕惠卿和蔡京怕阴谋败露,便说郑侠反对新法,于是郑侠被贬到京城安上门看门。此时遇黄河流域大旱,大批流民涌进京城,卖儿卖女的都有,但每天还是饿死很多人,惨不忍睹。郑侠画《流民图》,写《上流民图疏》,请求皇帝开仓放粮救灾。可是奏疏被吕惠卿、蔡京之流扣押不报。势迫无奈,郑侠只好假称边报,直接递交给皇帝。为了取信皇帝,声言皇帝放粮救灾必感动天庭,10日内必降喜雨,若不下雨,就砍他的头挂在宣德门上示众。郑侠这个举动等于把自己的头押在皇帝那里为民请愿。皇帝不得不信,第二天就放粮救灾。这件事不但万众感动,也感动了老天,皇帝放粮救灾的第三天就下了大雨。
郑侠虽然没有被砍头,但他假称边报犯下了擅发马递罪,被发配去英州(今广州)。于是便有了一个传说:当时的京都知府蔡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郑侠如此为百姓卖命,一定拿了百姓不少好处,要检查郑侠的行李。结果,郑侠的行李除了日常用的衣物和书外,只有一把尘拂。郑侠说:我一身干净,靠的就是这把尘拂经常拂拭。接着,郑侠举起尘拂在蔡京身上一拂,意味深长地说:蔡大人身上积尘太厚,一时半会拂不净了!蔡京狼狈不堪,掩面而去。
郑侠的为官之道告诉后人,做官要以民为本,才能做到清正廉洁。
明代内阁首辅叶向高为一拂祠题了一联,
概括了郑侠为官的功绩与清廉。联曰:谏草累千言,终信丹青能悟主;归装惟一拂,始知琴鹤也妨人。
① 长期积累下来而造成国家抵抗外敌的能力弱,而且财政困难。
② 相当地市检察长。
郑侠(公元1040--1119年),字介夫,海口人,幼年随父母迁居县城西塘。宋治平初年,他的父亲郑晕在江宁当官,郑侠的父亲到江宁,闭门攻读经史,深得当时江宁知府王安石器重。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郑侠登进士,授予光州司法的职务.郑侠十分感念王安石的知遇之恩,总想报答他。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郑侠入京拜见王安石,直言不讳地指出新法没有给百姓带来利益,王安石不以为然,从此两人有了不同的政见。此后,王安石先后派他儿子王 和门客黎东美去劝说郑侠,要他充任翰林院检讨,参加新法,均遭拒绝。同年,郑侠上调京师,担任安上门门监小官。
当时久旱不雨,郑侠见饥民流离失所,扶老携幼逃荒的情景,心里很难受,就画《流民图》进给朝廷,请求停止新法,但门拒绝向上传达。郑侠又冒“欺君之罪,把《流民图》假冒成边关急报交给银台司,直接送给神宗皇帝。神宗展视《流民图》后,长吁短叹,夜不能寐。第二天临朝时,下旨免除新法。郑侠因而遭到借推行新法谋取私利的权臣忌恨。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辞去宰相的职务,吕惠卿继任,恢复新法。郑侠绘唐魏征、姚崇、宋璟与李林甫、卢杞等人图像两幅,题上:“正直君子,邪曲小人,在位之臣,与之暗合者,各取其类”送上去。吕惠卿看了大怒,以讪谤朝廷大不敬的罪名,要将郑侠置之死地。神宗皇帝认为郑侠不是挟私,忠心可嘉,不深入追究他,将他放逐到英州去。宋天佑元年(公元1086年),郑侠获大赦,由苏轼、孙觉推荐任泉州教授。此后又贬、赦数次,最终被蔡京罢官,削籍为民。
郑侠生性忠耿,虽屡经颠沛,仍然不忘国家和百姓。当官时清正廉明,回乡时两袖清风,只带回一把尘拂,自号一拂居士。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光宗下诏追封郑侠为朝奉郎。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宁宗赐郑侠谥号介。郑侠著作丰富,现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西塘先生文集》20卷。福清县城有一东西向大街名叫一拂路,城南建有一座一拂祠,这些都是为了纪念这位政治上保守,但为官清正廉明,敢于为民请命的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