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洽,字德润,宋宣和三年(1122年)出生,年幼时随父移居北宋京城开封。南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黄洽以太学生①身份参加礼部②考试,取得第二名。因为这一年皇帝起用新的年号,所以这一科免去殿试,直接赐黄洽榜眼。又因为当朝丞相陈俊卿十分看重他的才干,所以仕途一路顺风,从七品官一直做到副相。同僚们评价他:质直端重,得大臣体。译成现代文是:为官中直、庄重,有大臣风范。皇帝称赞他是良金美玉。意思是:金子一样的心,美玉一样的品格。他为什么会得到皇帝和同僚这样高的评价呢?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他得到上述评价当之无愧。
例一:黄洽当上副相后,很多官员想巴结他,有的看见他还住在祖上留下的老宅里,就建议他建豪华的相府。还说,以他的官位,钱不是问题。黄洽回答说:读书做官志在报效国家,怎么可以谋一己私利!有的建议他多做功德道场为自己祈福。黄洽的回答是:做为一个正人君子,在家里不欺骗亲人,为官不欺骗皇帝,仰头不欺骗上苍,低头不欺骗百姓,阴间不欺骗鬼神,这就是最大的功德,何用做什么道场!
例二:有一年,许多地方发生自然灾害,皇帝下旨设坛祭祀,祈求上苍为百姓消灾。黄洽上奏说,祭祀消灾只是寄托皇上爱民的一种愿望,对眼前身陷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百姓来说没有实际意义。当务之急是,皇上应当做一些实际的事情,近的先开仓放粮,解决百姓的饥饿问题;远的要抓紧治本,鼓励百姓兴修水利,抵御自然灾害。皇帝觉得有道理,采纳了黄洽的主张。
① 古代国家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叫太学,在太学里学习的学生称太学生。
② 礼部是宋、明、清三个朝代中央政府设置的六部之一,有两大职能,一是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管理全国
教育、学校和教师;二是制订国家礼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