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革命后代联谊会发起“工农红军闽中游击队福清大队成立八十周年”纪念活动,共同回顾了那一段艰难而光荣的岁月和福清解放后首任县长俞洪庆革命的一生。
生逢乱世历风霜
铁马冰河为救亡
俞洪庆出生在福清县海口镇塘头村的一个贫农家庭里,少年时期,革命的火种就已经深埋在他心底;青年时看到日寇的种种暴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下定决心,毅然决然地离开家庭,投身革命,那一年他19岁。
1939年,俞洪庆加入中共革命组织抗日游击队,参与福、长、闽(福清、长乐、闽侯)三县抗日战争。
1941年4月19日,从长乐登陆的日寇,经松下入侵海口镇,继而进袭县城,占据福清,福清第一次沦陷。
1941年8月4日,俞洪庆与陈享源、陈金来率领抗日游击队四十多人,在长乐县琅尾港伏击日寇,在枪林弹雨中歼灭了日马营司令田中岛等数十人,击毁敌舰一艘,缴获大批武器弹药,给日寇以沉重打击。琅尾港胜仗震动全省,也划清了共产党与国军“游吃队”的界线。同年9月,日寇撤退,闽海各县光复。
1942年我党开展经济斗争,俞洪庆加入黄国璋、林汝南所领导的革命队伍,化装打进涵江伪交通银行,通过此次斗争,缴获了一笔巨款,这对解决当时地下革命活动的经费问题意义重大。
1944年9月,日寇卷土重来,第二次入侵闽海各县,福清再次沦陷。国民党不思抗日,反而对我党革命队伍心生妒忌,企图迫害。在这样内忧外患的不利形势下,俞洪庆受命在闽侯南屿地区活动,带领革命队伍多次击退日寇、伪军的围剿,他还和黄国璋等率领游击队先后在福清五龙,莆田溪濑、忠门等地歼灭国民党顽军一个中队,伏击国民党保安司令严泽元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国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革命队伍也在胜利中逐步壮大,但是我党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仍在继续,解放战争爆发。
铁腕铮铮枪杆握
丹心烁烁红旗扬
1946年,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俞洪庆,此时已是中共“福长林”(福清北区、西区至长乐玉田、闽侯七里等地)中心县委书记,他身居要职,却不脱离群众,坚持深入农村,组织人民游击队,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那一年他27岁。
1947年,戴云山会战打响,当时任闽中游击队福清支队长的俞洪庆,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与国民党反动派作顽强斗争。俞洪庆带领同志一道睡山洞,吃野菜,生活给养朝不保夕,时常忍饥挨饿,然而每一次胜利的喜悦才是他们永恒的精神动力,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度过那一段艰苦岁月。在戴云山坚持血战四个月,作战数十次,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俞洪庆身负重伤,便隐蔽在群众家中养伤,但当时的他仍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带伤坚持斗争,大大鼓舞了全体战士的斗志。
一次带领队伍打下渔溪粮库,俞洪庆一面打开仓库,把3000多担粮全部分给群众,一面派出队伍警戒,并组织巡逻队,以防破坏分子乘机捣乱。当地商人看到他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秋毫无犯,纪律严明,欣然奔走相告,店门大开,照常营业。为了清除敌人在渔溪地区的统治,俞洪庆把敌人留存的户口册、粮串底根、税据等统统烧毁。当群众把粮食挑完,俞洪庆押着俘虏、抬着战利品、带着胜利的喜悦返回黄檗寺据点后,敌人增援部队才迟迟赶到。
在反动派的摧残下,福清县革命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48年,中共福建地下省委派伤愈后的俞洪庆再度返回福清,任闽中地委委员、“福长林”中心县委书记,恢复地方工作。俞洪庆回到福清后,领导福清人民组织地下游击队,举行武装大暴动,使革命形势如火如荼。当时游击队占领了福清所有的农村,使敌人龟缩县城不敢露头。1949年6月,俞洪庆又带领游击队在龙高一带与国民党96军进行了英勇作战,一直坚持到8月,配合叶挺南下的第三野战军解放全福清。
俞洪庆曾在资料中这样回忆当时的场景:进城的队伍挤得紧紧的,成了一股黄色的巨流。群众夹道欢呼,争送茶水迎接,各商店大放鞭炮,鞭炮声响彻云霄。脚底下的鞭炮渣约有两寸厚。
豪情万丈驱敌寇
功德千秋建家园
1949年8月16日,福清解放后的第一天,福清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同时宣布闽中组织委员俞洪庆任县长。随后,俞洪庆立即安排了旧人员去留,新币值换算等工作,迅速建立革命新秩序,安排支前任务,那一年他30岁。
重建后的一天晚上,解放军后勤部负责人找到俞洪庆,反映副食品供应不上,特别是蔬菜,菜商趁机囤积居奇,抬高菜价。我军吃菜问题事小,重要的是其他物价也跟着涨高,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扰乱了社会秩序。为了打击奸商,稳定物价,俞洪庆与这位同志商定,解放军坚持三天不吃菜。不出三天,囤积的蔬菜难以保持新鲜,菜商纷纷廉价求售,蔬菜的供应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接着俞洪庆召集水产商人,告诉他们应该吸取菜商的教训,除高级水产自由定价外,所有鲜鱼、虾米等普通水产一律平价。经过多方努力,物价基本上稳定下来。
由于福清重建、支前工作干得出色,组织机构健全,解放军第28、29两军政委又把解放平潭、厦门的支前任务交给福清。俞洪庆接到任务后,立即安排人员成立支前指挥部,同时解决解放军新战士的住宿问题;处理涵江至石码进军干线上临时遇到的问题;在福清境内架桥修路解决交通问题。据俞洪庆回忆:福清人民支前积极性很高,各区供应粮草不但及时而且充足,而且每天都有三百多人(南区人数最多)自带扁担麻绳坐在县人民政府门前空地上听候调用。
解放平潭,我军只能用帆船渡海作战。为了减少牺牲,必须准备大量的救生圈,哪来那么多救生圈呢?三野渡江有经验,提出以木棉袋代替橡皮救生圈。于是,俞洪庆派人挨户搜集木棉。幸好福清是侨乡,海外带回的木棉储存量相当多,因此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解放厦门,美国可能派军舰干扰,为了对付美国的军舰,我军从东北运来40厘米口径的大炮,途中遇泉州洛阳桥崩塌,难以过河。俞洪庆带动大家开动脑筋,最终讨论出用大量圆木平行填平河面,架桥任务顺利完成。至此,平潭、厦门得到解放,支前任务全部完成。
英雄本色留青史
彪炳千秋励后人
俞洪庆十多年来兢兢业业,坚持地下斗争,跑遍了当时闽中地区30个县、市,先后受过奖励20次,被评为模范战斗员。为了革命事业他不惜装哑巴、扮乞丐,深入敌区,赤手空拳开展对敌斗争,以高昂的革命斗志,播下红色种子,由隐藏活动转到公开开展减租、减息,反霸等斗争,扩大了革命影响力,为玉融大地的解放和革命新秩序的建立,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1952年,俞洪庆调任华东工业部浦江机器厂党委副书记,后又任上海卷烟厂厂长。放下革命的枪杆,重拾国民经济建设,俞洪庆继续以其丰富的经历和饱满的热情为党和人民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然而,由于早期在战场上负过多次重伤,继以繁重的革命任务一浪赶过一浪,终因积劳成疾,旧伤复发,治疗无效,于1963年6月12日与世长辞,那一年他44岁。
为了纪念和教育下一代,当年经福清县委研究,决定为俞洪庆同志建墓立碑。如今,“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忠诚卫士”碑石经过数十年的风雨,仍屹立在他的墓前,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翻开历史的篇章,玉融大地红光万丈。活在当下的我们要学会回溯源头,汲取红色营养;面向未来,思考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