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着名学者林希逸(1193—1271),号鬳斋,又号竹溪,福建省福清渔溪苏田人。端平二年(1235年)中甲科进士第四名,淳佑六年(1246年)召为秘书省正字,旋迁枢密院编修官,曾知兴化军和南剑州以及赣州,官终中书舍人,有《考工记解》、《庄子鬳斋口义校注》、《老子口义》、《列子口义》、《周礼说》等大量着述传世。《庄子鬳斋口义校注》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庄子》注本,它熔佛、儒、庄于一炉,先从考订概念入手,把《庄子》前后的论述加以对照,说明其中的相通之处,以佛学解释《庄子》,并且注重赏析《庄子》一书的文学特色。校注者对《口义》所引用的典故、诗文,特别是佛学名词、概念都作了注释。战国时的着名哲学着作《庄子》,为道教经典之一,它在哲学和文学方面贡献很大,历代给此书注解的人很多。林希逸在宝佑六年(1258)完成了《庄子鬳斋口义校注》,以通俗易懂的口语化文字解释深奥的《庄子》一书,对庄子的理论体系和真正的含意以及散文艺术特色都做了较为深入浅出的解读。此书和《老子口义》、《列子口义》合称“三子口义”,认为儒、道、释三教是一致的。明代高僧即非如一(1616—1671)是林希逸的后代,融城人。他年十七在东门外龙山寺出家,1651年到渔溪黄檗寺受法,成为隐元大师的弟子,曾住持福州雪峰寺。隐元东渡三年后的1657年,即非应隐元邀请东渡日本,带去祖传的《老子口义》旧本,这部着作在日本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林希逸还是南宋着名诗人。笔者近读林希逸的诗集《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发现其中有四首诗咏颂山丹花,其中三首是七言绝句,一首是七言律诗。其一题为《山前山丹已见微红》,这首七言绝句作于四月初六日,全诗为:“一种村居富贵穷,多年饶润谢天公。眼前黄白方吹尽,已放山丹蓓蕾红。”其二题为《雨中看山丹》,全诗为:“簇簇团团似剪霞,雨中相对为咨嗟。因知沾足偏宜稻,只恐淋漓解损花。”其三题为《九月山丹》,全诗为:“数本山丹似晓霞,多情恋恋野人家。自从五月至九月,还有三花或两花。莫笑萧疏同寂寞,早曾烂漫见纷华。篱边黄菊今全未,且对芳樽拾堕葩。”其四题为《山丹》,全诗为:“秋半山丹树树空,几回惆怅恨痴风。那知九月明朝尽,个个枝头数颗红。”
山丹花,百合科草本植物,茎上生叶,细长纤弱,狭长如松叶。春末夏初开花,花下垂,花瓣向外反卷,色鲜红,有光泽,具清香,甚美丽。
在《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中,吟咏花卉的并不多,而写山丹花的竟有四首。从夏初刚吐出蓓蕾时就开始关注,甚至雨天还悉心观察,担心花儿经不起风吹雨打。到了九月,艳丽的山丹花开始谢幕,作者还写了两首,都颇见功力,可见他花费不少精力进行构思创作。作者对此花痴迷之深,令人嗟叹。
南宋着名诗人刘克庄对林希逸的诗作评价很高,他认为林希逸的诗“槁干中含华滋,萧散中含严密,窘狭中见纡余”.刘克庄与林希逸是好友,他对林希逸诗作的评价是中肯的,以上四首吟山丹花的诗作正体现了这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