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清乾隆版《福清县志》称,宋代福清最后一位知县为“陈公荣”为“长乐人”,其实不尽然。
陈公荣,字子华,长乐人,曾游太学。宋德佑二年(1276),元军大举南下,南宋小朝廷很快土崩瓦解,皇帝赵显和谢太后被俘北去。5月,赵昰在福州被张世杰、陆秀夫拥戴为帝,年号景炎。端王赵昰下诏书,号召天下勤王。长乐江田太学生陈公荣毁家纾难,变卖家产招募丁壮1700多人待命。陈公荣亲率子、侄上福州拜见右丞相文天祥,矢志抗元保宋,深得文天祥的嘉许并荐举陈公荣为福清知县兼行军司马。11月,元军直逼福州,张世杰、陆秀夫等护送赵昰帝从海上退到泉州。时泉州节度使蒲寿庚献城降元,小朝廷又逃奔潮州,只有兴化城仍在陈文龙“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旗帜下抗守着。陈文龙生于莆田,长在长乐,是宋度宗戊辰科(1268年)的状元。此时,陈文龙兵微势孤,在十分窘迫的情况下,他写了一封信给福清知县兼行军司马陈公荣请求援助。
陈公荣明知小朝廷已成难挽之局,但毅然率领江田陈氏子弟赴泉州,协助张世杰,和元兵大战于凤凰山下。激战中,陈公荣与陈氏家兵失散,儿子宗傅、侄老成冲锋寻救,相继阵亡。此役江田合族173人牺牲,惟陈公荣死里逃生,一人回乡。元军破了南宋所有抵抗,陈文龙被俘,押送北上,在杭州岳庙自尽,留下千秋民族英雄美名。
此后,陈公荣隐居朱熹设馆处,亲自教读本族子弟,临终前嘱戒陈氏族人:“勿事二姓,不为元官。”并留一首挽子、侄等173名义士诗:“边城将星落,浩荡烟尘黄。我亦在行阵,生死未可量。涕滂感永诀,激烈摧肝肠。昔尔仗雄剑,志丰清八荒。神武埒颇牧,奇计如平良。遇贼奋英果,逐杀何奇强。气数乖人事,竟向锋刃僵。忠魂薄日月,耿耿万古光。虽云获死所,国耻犹未忘。死应作厉鬼,虏酋尽杀伤。”(见《泉州府志》)。而长乐江田陈氏“终元之世,无一人附官籍者。”(见《福建通志》第八十六册《忠节传略》第二页)景炎二年(1277年),端宗颁旨敕建陈公荣、陈宗傅、陈老成三忠祠,并追封陈宗傅提刑司检法,陈老成御史台检法,死难173名义士一律官封千总。
大明王朝建立后,长乐县令将三忠事迹奏报朝廷,洪武帝朱元璋阅表后深为感动,颁旨敕长乐县令:春秋两季均须拜祠祭奠。吏部侍郎顾起元、户部主事魏良佐、通政参议赵缓等显宦要员亲赴江田凭吊三忠义士,并赋诗撰文,讴歌三义士毁家纾难的崇高精神。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和咸丰九年(1859年),清廷仍旨敕长乐地方官春秋两祭,并拨县衙库银供祠宇维修。1992年,南阳陈氏族人又集资重修,保持祠宇原建规制。祠宇正殿牌匾“三忠祠”三字系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题写,古朴端庄。这座古祠是江田陈氏族人的骄傲,也是长乐人民的光荣。数百年来,虽屡经战火,仍安然无恙,成为历代民众凭吊一代忠烈的圣地。
三忠祠现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长乐市青少年德育基地。
长乐江田《南阳陈氏族谱》载:唐末,晋国公陈熹与子陈夔携族人随王审知从祖居地河南光州固始县南下入闽,迁居福清新丰里南阳村(今朝阳村),为南阳陈氏始祖,世称“南阳公”。陈夔五世孙陈泰,于北宋初年(960—970)从福清南阳迁入长乐十九都江田。可见,终究说来,这陈公荣祖籍就是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