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福清侨商联合总会永远荣誉主席,世界福清社团联谊会永远荣誉主席,融侨集团董事局主席。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不能置家乡贫穷落后于不顾的,否则就是失职,就是人生的失败。
每当需要我做出重大抉择时,爱乡情结就会跳出来,成为行事的准则。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曾经说过,“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侨商林文镜。说起林文镜,福清父老乡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像一座丰碑,矗立在福清大地上。
融侨集团董事长林文镜先生(DiuharSutanto)系东南亚著名华人企业家,曾被印尼政府授予“印尼民族企业家”称号,现任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名誉主席、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第一副主席、新加坡福清会馆永久名誉主席、林氏集团董事总经理、华仁谊那集团董事长。
逆境成才
林文镜于1928 年3 月19 日出生在福清市阳下街道溪头村,7 岁时离开家乡赴南洋与父母亲团聚。17 岁时父亲去世,还未成年的他被迫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从跑单帮开始,他凭借强壮的体魄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商海中搏击。
到上个世纪60 年代末期,林文镜已先后办起了20 多家企业,涉及食品业、纺织业、水泥业、地产业、采矿业、航运业。后来,他与父亲的一位朋友合作,成立了著名的林氏财团,创办了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厂和水泥厂,拥有自己的矿山和船队,林文镜的个人资产达到数十亿美元,成为名震南洋的一代巨商。
富而思源
“邓小平是我的恩人。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我这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回来报效祖国。我能帮助家乡脱贫致富,靠的就是邓小平说的那句话:“摸着石头过河”。如果你问我为家乡捐了多少钱?哪有儿子孝顺母亲还要记账的。”
林文镜与邓小平从未谋面,但这并不妨碍他与邓小平神交已久。他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与邓公晤谈,没有将自己按邓公理论改变家乡的心得,告诉邓公。
成为富豪后林文镜并没有只顾自己享乐,依然惦记着生育他的家乡福清县溪头村。“从1970 年到1985 年期间,在没有回国见面的情况下,林文镜向家乡乡亲汇款近亿元人民币。”有人曾统计出这样一个数据。
牺牲小我
回到东南亚,林文镜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将海外的主要产业交给合伙人,只身回到老家——中国福建省福清县,帮助家乡脱贫致富。林文镜深知将产业托付给合伙人的后果很可能血本无归,但他觉得一心不能两用,家乡的富裕重过个人的发财。他毅然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家乡。
从那时开始,林文镜一次又一次将个人发财机会拱手让出,原因只有一个:没有时间和精力。因为他想集中所有的时间与精力,为家乡创造更多致富机会。其实,身为海外巨商的林文镜非常清楚,这些千载难逢的机会,无疑会给自己带来滚滚财源。但是,他却说:家乡的富裕比我个人发财更重要。
为了家乡,林文镜一次又一次牺牲了富贵双全的机会。其所在侨居国的总统,曾以内阁部长的高位邀他回去,他又拒绝了。他说:此生只有一个心愿:就是要让我的家乡不再贫穷。
造福一方
林文镜首先从改善福清投资环境入手,兴建融侨大酒店,上马3000 吨江阴下垄集装箱码头,修建宏路到福清的水泥路……,捐赠十万门程控电话母机,捐资办起了一批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还开办了农民夜校。
他还捐资办起了医院、图书室、礼堂、网球场、田径场、电影院。福清缺水,乡下人原来喝的水都是上游受过污染的河水,林文镜担心长期饮用这样的水,会影响村民的体质。他积极支持,推动闽江调水工程,并带头捐巨资,为的是能根本解决今后福清工业发展水资源的瓶颈,同时让村民喝上甘甜的自来水。他还捐资修建了四车道的水泥公路从溪头直通县城。
尔后,林文镜力主千方百计引进外资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协助福清政府联合创办“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独资创办“洪宽工业村”,利用自己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吸引大量外商、台商投资福清。
那段时间,林文镜自掏腰包做“福清招商大使”,穿梭于世界各地,向人们介绍福清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回报前景,邀请客商到福清投资兴业,其中仅台湾他就去了100 多次,几乎每个月都要组织一个台湾工商考察团到福清去。为了让台商放心来福清投资,林文镜甚至向台商保证,如果由于政策和其他环境等原因,在福清投资带来任何损失,将由他负责赔偿。
在林文镜的精神感召下,很快就有80 多位台商前往福清投资办厂,这其中包括现在年产值超过90 亿美元的冠捷电子等大型企业。为了吸引冠捷来福清,林文镜承诺自己先出资买地、建厂房、并提供生产流动资金,而当冠捷发展成为全球第一的显示器专业大厂时,作为董事长的他却把自己股份的一部分,让给乡亲和境外伙伴,他说“我想用这吸引更多企业家到家乡投资兴业”。
1991 年,福清提前一年实现了工业产值40 亿元人民币的目标。
这时,林文镜又帮助福清市制定第二个五年发展计划,与福清市政府联合创办了“元洪投资区”,使福清在1995年经济实力跃升为全省第二。到2000 年,福清工业总产值已达400 亿元人民币。
如今,位于林文镜老家溪头村的洪宽工业村拥有企业125 家,80% 仍是台资企业,以生产机电、铝合金、家具、食品、雨具等轻工产品为主,80%产品外销,2009 年工业村年产值超过100 亿元,拥有现代化的公园、医院、学校、老人院,被称做“中国第一村”。
林文镜对家乡的建设,有“五个坚持”:即,第一个坚持,是打造一个年产值5 亿美金的工业基础,他坚持5 年达成了这个目标;第二个坚持,是让福清工业年产值达到50 亿美金,他用8 年实现了这个计划;第三个坚持,是建一个深水海港,他坚持了整整8 年,江阴港一号泊位才建成通航;第四个坚持,是让福清工业产值达到500 亿美金;第五个坚持,是让福清30万新侨的散资在造福家乡中得到强劲的增值、保持。
前三个坚持都已完成,后两个坚持正在进行之中。对此,他很有自信。
造福家乡新四大计划
这些年来,林文镜先生四处奔走,全力推动尽快实现自己的四大愿望:希望政府能重视新华侨的余资利用、开发福清江阴半岛、成立新侨银行和建设福清新城。
在2004 年首届世界闽商大会上,林文镜首次提出“新侨”与“新侨余资”概念。他说,“新侨”,指的是改革开放走出国门的华侨;“新侨余资”是指新侨因为没有拿到永久居留权,无法在海外投资,因而将辛苦所得寄回家乡的资金。
对于华侨的力量,林文镜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指出,未来海外华侨的主要力量在于新侨,祖国政府应重视联结和发挥新侨的力量。而那些在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的新侨,他们多将在异域辛苦所得寄回家乡,而家乡亲人由于没有投资意识和经商经验,往往将这笔侨资挥霍一空。
这些年来,林文镜不仅这样呼吁,他还亲自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新侨及其家人自由组合投资大陆。在林文镜的引领下,新侨余资已投入了福清江阴半岛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投资的项目有码头、港口、高速公路、工厂、国企改造、酒店、餐馆、房地产等各个领域。
在家乡福清市工业产值从50 亿美元向500 亿美元发展的宏伟规划中,没有深水良港已成为经济制约瓶颈。于是,林文镜和时任的福清市委书记练知轩一起去寻找深水良港,他们考察步行几百公里,终于找到了可建世界级大港的江阴半岛。江阴半岛大开发,林文镜先生已经花费了十几年时间来推动。
据勘探,江阴半岛可建1 万吨至30 万吨的深水泊位100 个以上,而且有500 平方公里腹地及天然避风港和黄金水道,长年不淤不冻,港口天然资源与面积超过新加坡,建成后将成为全中国,甚至全亚洲、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而且,在此建港区投资成本非常低,仅是新加坡的六十分之一、香港的三十分之一。这里,可建全亚洲最大的物流中心。
2003 年7 月26 日,林文镜就曾个人出资举办“江阴大开发投资洽谈会”,邀请世界各地230 多名福清籍新侨代表回到故乡。洽谈会上,福州和福清市主管官员介绍了江阴的开发规划和发展目标,来自北京、上海、福州等地的专家则对江阴具体投资项目的增值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帮助新侨研究如何根据自身实力选择在江阴的投资项目。
听到这些鼓舞人心的项目介绍,当场就有40 多名旅居海外的福清籍乡亲,决定投资10 亿元人民币参加江阴半岛开发。目前,江阴半岛上已有10 余家由新侨独办或参办的工业企业。
林文镜还殷切希望政府能出面牵头办一个华侨银行或者是新侨银行,由于银行的投资容量极大,可以让广大的中小华侨都来投资参股,成为银行的股东。他说,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合法广泛吸收新华侨的资金,运用各种方式参与国家建设。大量的新侨资金都可以吸收进来,既可以解决祖国急需的建设资金,又可以使新侨的余资得到保值增值,还能借助经济这条红线将新侨的心永远与祖国连在一起。
近些年来,林文镜又着力于推进福清新城建设。
完成大我
林文镜成功了。1987 年他回到福清帮助家乡脱贫致富时,家乡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3亿元,到2004 年福清仅工业产值就达650 亿元。最让林文镜自豪的是,在他的发现与打造下,世界级大港—— 江阴港、中国东南沿海最大营运中心—— 江阴国际运转中心、海峡两岸共用重工业基地—— 江阴工业集中区已初具规模,这不但将给福清带来强大的发展后劲,还将给海峡两岸都带来经济新增长点。
如果说,昔日陈嘉庚自己毁家办学,向人们证实了华侨的捐赠可以造福家乡;那么,今日林文镜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则向世人展示了华侨不但可以捐赠家乡公益事业,还可以帮助家乡整体开发、改天换地,华侨可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乡情不改对一个80 岁的老人来说,或许,林文镜已经迎来了其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但作为“拓荒精神领袖”的林文镜,80 岁的年龄却拥有一颗20 岁的心。为了他魂牵梦萦的福清情结和回报家乡的梦想,林文镜还像一个年轻人一样,不计甘苦地倾注着无尽的热忱和激情。
忆及回乡创业二十载,林文镜一半是欣慰,一半是焦虑。
欣喜与快慰,是因为看到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外,融侨地产的脚步迈得很快很迅速,不仅“开启”了福州城市的“闽江时代”,更是将“城市运营商”的步伐迈向了重庆、西安、武汉等国内其他城市;而林文镜内心的焦灼,因为“为家乡人民供给世代财富”的梦想依旧艰辛,身为“精神领袖”的他只恨发展太慢,需要坚持的还有很多很多…
侨领林文镜助洪宽工业村频创辉煌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著名侨领林文镜,于1928年3月19日出生在福清市阳下街道溪头村,7岁时离开家乡赴南洋与父母亲团聚。17岁遭逢父亲去世,还未成年的林文镜只能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从最初的跑单开始,一路在商海中打拼。天道酬勤,上个世纪60年代末,林文镜的实业涵盖了食品、水泥、纺织、地产、采矿和航运等。
林文镜成富豪后依然惦记着生育他的家乡——福清阳下溪头村。从1970年至1985年,回国他就向乡亲汇款近亿元人民币。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溪头村,依然贫穷。1987年,林文镜回乡之行将结束时,在县干部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说:“输血富不了家乡,我要变输血为造血,送家乡一部造血机器。
”他向福清政府提出由他们直接投资,成片开发工业小区,这得到福清以及福州和福建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林文镜一边带领福清籍华侨创办融侨工业小区,一边在溪头村独资创办洪宽工业村,利用在台的深厚人脉关系,引进了一批又一批台商。这是全国第一个侨办台湾工业集中区,多年来,解决了村里青壮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并发展第三产业。工业大发展反哺了农业,农民生活的舒适度、便利度、时尚度得到不断提升。
林文镜将帮家乡脱贫致富当作最神圣的事业,他将南洋事业交给他人打理,置众多发财机会于不顾,毅然回来,与乡亲们一起艰苦创业。乡亲们亲切地尊称他“大哥”。
1987年,融侨工业小区面积仅有位于宏路上郑的1平方公里。第一个侨资投资企业——冠源轻工制品公司当年落地。日后成为汽车玻璃制造业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福耀玻璃,也入驻融侨工业小区。
该区的建成标志着华侨对家乡的贡献,昭示出华侨的力量有着莫大的作用。林文镜20年如一日,缔造出“福清模式”:创办中国第一个侨资经济开发区——融侨经济开发区、第一个侨资工业区——元洪投资区、第一个侨资中小企业集中区——洪宽工业村,在福建福清投资和引资创办了160多家工业企业。
22年前,在他的生日3月19日,成立了洪宽工业村,而今该村成为“海西第一村”,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26亿元,翘首神州,卓立八闽,这,倾注了多少身为侨领的洪宽工业村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文镜先生的心血,彰显出他倾情桑榆、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
他受到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而今,他已80多岁仍老当益壮,为洪宽工业村的发展掌舵。记者与他交谈时,他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壮心不已,其爱国爱乡之情溢于言表。
爱国侨领林文镜在福清制造了六个第一:他创办的融侨工业小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华侨成片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国第一个以“侨”命名开发区;洪宽工业村成为中国第一个侨办台湾工业集中区;海峡农业试验场成为大陆第一个台湾农业试验场;下垄码头、元洪码头、江阴港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批“侨”字号港;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冠捷电子成为世界最大显示器生产基地。
秉承改革开放的东风,历届福清市委市政府良策频颁,善筑良巢,招引着像林文镜这样一大批爱国、爱乡的华侨、巨商为福清的发展出力献策。20年流金岁月,20年激情创业。福清市早已甩掉贫困落后的农业县之帽,而今变成了现代化的中国经济百强县级市。
2011年4月13日,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工作安排,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黄民一行五人,专门到江阴港调研港口规划和发展情况。陪同黄民司长的有福建省交通厅李厅长,福州市委常委,福清市委书记**,福州市副市长徐铁俊,福清市市长**等省市相关部门的同志。
黄民司长亲临集装箱码头前沿,参观江阴国电码头,考察东、西部填海的造地现场。考察结束后,黄司长在江阴融侨新港大酒店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福州市副市长徐铁俊,福清市委常委,副市长蔡福勇的汇报,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希望福建的同志重视并做好规划,避免全省遍地开花,争取5-10年,做出一个在亚洲甚至世界上叫得响的大港口来。
座谈会后,黄民司长专门安排一个小时,与集团董事局主席林文镜先生会见,沟通看法,认真倾听林主席对发展江阴港的建议和思路。
2011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亲切接见了融侨集团董事局主席林文镜先生,参加接见的有国侨办主任李海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国侨办国外司司长谭天星,融侨集团副董事长、总裁林宏修先生等。
见面会上,林文镜主席向贺书记汇报这两年福建福清江阴港的发展情况和江阴港的发展机遇,希望通过江阴港作为发展中国-印尼的贸易定点港口,不但作为临港重型工业的基地,还可以作为干散和液散的大型物流港。
贺书记充分肯定了林文镜主席多年来对家乡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徐宪平副主任听了江阴的情况后,决定尽快安排专人到江阴港调研,江阴港如果跨越式发展,可以在福建的十二五计划外专项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