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晓芬 何华清
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使全中国人民无不欢腾、喜悦、自豪——中国以32枚的金牌总数跃居金牌榜第二位,体现了在竞技体育中泱泱大国的风范;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也让所有福清人记住了一个骄人的名字——陈文斌,就是这位看起来随和可亲的“福清哥”,带领着三位弟子进军雅典,凯旋而归,一举拿下了2金1银的辉煌战绩。
2004年10月10日,陈文斌带着他的弟子——雅典奥运会男子举重62公斤级冠军石智勇,回到了家乡福清,受到了家乡领导的亲切会见和乡亲们的热烈欢迎,也使我们有了走近“金牌教练”陈文斌的机会。
踏上举重路:曾经年少爱追梦
1956年出生的陈文斌,自小在福清渔溪长大。刚上中学时,看见比他大5岁的哥哥喜欢练练肌肉、练练臂力,于是也跟着瞎鼓捣。那时候可没有什么举重的器械,哥哥便用水泥倒成石担,中间留个孔,用根木棍穿着,就成了杠铃了。陈文斌便跟着哥哥练起了举重。
17岁那年,陈文斌上高二,父母被下放到连城,他也从渔溪中学转到了连城一中读书。老师看他手臂、胸肌、腿肚尽是一鼓一鼓的肉疙瘩,断言他靠举重能举个金牌银牌什么的。曾经年少爱追梦的他,也很想圆了这个金牌梦。
1974年,陈文斌到了连城果林场当知青。有一次,他随母亲回渔溪看望生病的外婆,路上碰到了体育老师方肇和,早就知道陈文斌喜欢举重的方老师,赶忙把省举重队恢复的消息告诉他,说:“你有这爱好,有没有兴趣去试试?”并且写了封信给一个在省排球队的学生,让他带陈文斌去试试。当时的举重队在师大,找到那以后,他们对陈文斌进行臂力、腿力等基本功测试,然后叫他留下地址,说等研究定下来后再通知他。
回到果林场后,陈文斌边干活边等通知,可是一个多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他不由得有点失望。就在他快要忘了这件事时,有一天,在连城防疫站的父亲托人带口信给他,要他晚饭后回家一趟。当时他家距离果林场大约10几里路。一路上,陈文斌边走边想:会不会是家里出了什么事?但又不像啊!究竟父亲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走到家了,他还是没有琢磨透。直到父亲拿出一张让他参加集训一个月的《通知》给他,他才恍然大悟。1974年10月,陈文斌正式成了福建省举重队的一名运动员,那年他刚满18岁。
从运动员到教练:壮志未酬 临危受命
从1974年到1981年,陈文斌当了7年的举重运动员,尽管他也有过夺得金牌的梦想,然而,好梦难圆。由于起步晚,加上是自学成材,光有一身好力气,在全国赛里也多次获奖和连续3年得到前6名的成绩,但却从未拿过金牌,陈文斌多少有些遗憾。
1981年对陈文斌来说是个转折点。那年,国家体委下发一个可以去天津体院进修的通知。队里领导看他爱动脑筋学习基础好,就让他去报考。结果200人报名,经过考试后录取了90人,录取分数线是200分,陈文斌一下就考了407分。当时400分以上考了4个,其中3个还是文革前的“老三届”。就这样,他进了天津体院教练专修科学习。
两年后,品学兼优的陈文斌归队当上了教练。当运动员未成龙的他,发誓要让他未酬的壮志在弟子的身上得以实现。他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训练手段和计划,大胆破除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训练模式,力图将举重科学化。在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上,他所带的4名队员,全都杀入决赛,而其他教练的弟子统统在预赛阶段就全军覆没。可惜的是,陈文斌的4个徒弟在决赛时却纷纷败北,毕竟他和他的门生还都太年轻了。
看到福建举重队在第七届全运会上“颗粒无收”的结果,有的领导主张解散举重队,陈文斌得知后,心急如焚。他立即找上诸位领导,再三恳求“刀下留人”,他说:“如果解散了举重队,扔掉两年,可能十年都无法恢复过来!”
领导层被打动了,同意保留举重队,由陈文斌担任主教练,但要他立下“军令状”,以4年为期,定出竞技指标。陈文斌感谢组织的信任,提出出任主教练可以,但教练组必须由他“组阁”,运动员必须由他挑选和决定去留。领导层同意了。于是陈文斌立马让两位业绩差的教练下课,只把一人留住,另将一名曾极具实力和潜力但在一次比赛中受伤的徒弟当助手。之后,他又挑了一些队员留下,筛选了一些新人入队。
临危受命的陈文斌,面对经过重新整合后的举重队,开始严抓管理。他深知,没有严明的纪律,没有良好的队风就无法带出能为故乡,能为祖国争夺荣誉的队伍。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1993年11月陈文斌任主教练起,仅用短短4年时间,就将原来处在全国中下游水平的福建省举重队,提高到全国团体冠军的领先位置。并且自1997年起连续5年6次蝉联全国锦标赛、全运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开创了中国举重事业的先例。在他任福建省举重队主教练、总教练期间,亲手为福建培养出王国华、万建辉、石智勇、吴美锦等多名福建籍世界冠军级运动员,获得世界锦标赛金牌8枚、银铜牌6枚、3人8次打破世界最高纪录;培养出林桂福、郑东明、张湘祥等9人获亚运会金牌1枚、银牌1枚;获得亚洲锦标赛金牌28枚,5人13次打破亚洲最高纪录;共培养出15名运动员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赛金牌66枚,5人16次打破全国最高纪录。
出征雅典:满载而归成了“金牌教练”
1996年12月起,陈文斌兼任国家举重队教练,从此福建、北京两头奔走,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到福建和国家的举重事业。2002年1月起,又正式出任国家举重队副总教练,他自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尽管陈文斌带出的弟子获过全国锦标赛、亚洲锦标赛、亚运会、世界锦标赛的冠军,可是还没人为他捧回奥运会冠军,这对他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他说,从1996年我省运动员王国华在亚洲举重锦标赛中打破了世界纪录后,省里就订下了举重项目要在奥运会上拿金牌的目标。8年后,这个愿望终于在雅典成为现实。
2004年8月12日,中国举重队迎着凉爽的晨风,出征雅典奥运会。8月15日,陈文斌的弟子吴美锦在男子举重56公斤级的比赛中没能上演奇迹,以7.5公斤之差败在土耳其“神童”穆特鲁手下,为中国队赢得一枚银牌。
陈文斌说,那时候不管运动员还是教练,心里都感到有压力,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竞技体育其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较劲,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为国争光的精神力量会激励你去挑战极限。轮到石智勇比赛时,队里对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做了估计,制订了三套方案。陈文斌还召集由心理学家、生物力学专家以及中医专家组成的科研小组,在降体重、心理和训练三方面帮助运动员,包括教练在比赛场边所用的提示语哪一种最能为运动员鼓劲都进行了试验。
8月17日,陈文斌的弟子石智勇在男子举重62公斤级比赛中为中国男举夺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后,陈文斌十分激动,他说,石智勇实现了中国男举的一次突破,他感觉到自己终于为中国举重事业尽了一点责任。
8月18日,陈文斌的又一弟子张国政在奥运会举重男子69公斤级比赛中,以347.5公斤的总成绩夺得冠军,这也是中国队自举重开赛以来赢得的第三块金牌。至此,陈文斌带去出征雅典奥运会的3位弟子,捧回了2金1银的辉煌战绩,为国家也为福建争了光,陈文斌“金牌教练”的美名也随即传开。福建省政府授予他“福建省功勋教练员”荣誉称号,并重奖70万元。
面对鲜花和荣誉,陈文斌却很坦然,他说:“我觉得每一个带运动员拿了金牌的教练都可以称之为金牌教练,但是绝对没有一些媒体吹得那么神,好像金牌教练就是什么都能算到的。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人永远都是对的,没有人能永远创造神话。”他始终表示,中国男举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成绩也是所有人的,他只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已。现在比赛早已经结束了,一切都回到了起点,他希望能够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拿更多的金牌。这样的话,才能不辜负这种称谓,才能够继续当金牌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