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陈力辉,1961年出生,镜洋镇波兰村人,现任福建省亚通创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先后获得“福州市第二十六届劳动模范”、“中国建材十大风云人物”、“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福州市十届政协优秀委员”、“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全国优秀水利企业家”“中国杰出灌溉企业家”等荣誉称号。他领军的亚通集团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部全国唯一塑料管道科技产业化基地,在全国9个省市建立了生产基地,并在20多个城市设立了销售分公司或办事处,总资产超过10亿元,年生产能力达20万吨。
皮孩子也有春天
镜洋镇波兰村,闲适悠哉的农村生活给了陈力辉一个快乐的童年。
儿时的陈力辉十分调皮贪玩,总是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们四处“撒野”。每天放学后,他常常是到家把书包往屋里一甩,就立刻出门找伙伴玩去了,完全顾不上做作业。他特别喜欢像猴子似的一溜烟爬上大树远眺,或者到农田里偷挖别人家的地瓜,天气热时还总爱到溪里捉鱼玩水,为此他可没少挨批挨揍。
人生的某个转变总是在痛并快乐的成长中悄悄来临。1976年,陈力辉来到福清二中初中部就读,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些新伙伴,这都是一群上进好学的孩子。在这些伙伴的影响下,他开始收心读书,并慢慢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初二那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也是促使我思考未来人生的重要推动力。”陈力辉说,高考制度的恢复,让社会重新迎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掀起了一股积聚万般期望和对知识无限渴求的学习热潮。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陈力辉忽然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默默告诉自己,只有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未来才有奔头。
一头扎进书堆的陈力辉比往日更加用功读书。聪明如他,勤奋如他,中考时顺利考入福清一中,1980年又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福州大学物理及无线电工程系录取,就读当时最热门的无线电技术专业,继续着他的求学路。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陈力辉从小就喜欢玩收音机、组装零件等,技术与发明在他看来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
回忆起学生时代,陈力辉说:“很庆幸那样的学习氛围给我打了一剂定心针,很庆幸我努力了,如果没有好伙伴的影响和带动,没有遇上恢复高考,没有忽然觉悟好好学习,或许我的人生就是另一副模样。”
不安分只为追梦1984年,陈力辉从福州大学本科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厦门海监局海岸电台工作。
海岸电台就像一个信息转接中心,陈力辉的工作是负责船岸通信和海上遇险通信的安全畅通,指挥海上交通,同时也承担部分通信设施的维护和维修工作。这和他大学所学的专业刚好对口。
由于当时大学生数量少,党员更少,借着大学时担任过团支书及党员身份的优势,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陈力辉就转正成为了海岸电台的副台长,同时还兼任团总支书记及党小组组长。
照理说,有这么一份稳定并且不错的工作,还能发挥所长,陈力辉应该满足了。可是,这种在机关单位安逸闲适的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要的。渐渐地,他开始觉得工作气氛沉闷,加上刚出校园的他还十分单纯,面对单位里人事关系复杂的情况也有些不知所措。心中那个搞技术、搞发明创造的梦想在日益膨胀,他多么渴望自己专业所学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厦门作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在上个世纪80年代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许多外资企业。在政策的引导下,当地渐渐出现了一种新人群 “星期六工程师”——即在国有企业上班的工程师们开始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外企担当技术顾问,并从中获取适量的报酬。“鼓励知识分子奔赴经济战线主战场是当时的主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心中积蓄的梦想能量让陈力辉心潮澎湃,他无法单纯地把自己定位为看客。
不安分的他开始关注一些外资企业的发展,并且一心想要学习和掌握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为此,他常常寻找机会去外资企业参观,也曾偷偷到厦门一些外资企业面试,但却因为种种原因屡屡“碰壁”。
1987年,我市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创办,优惠的招商政策和服务吸引了一批外资企业入驻。得知消息,陈力辉按捺不住了,他告诉自己这是个难得的机会。通过多方了解,他选择到太平洋塑胶有限公司面试应聘,企业里也格外需要像陈力辉这样的工科人才。双方一拍即合,陈力辉回到家乡,来到太平洋塑胶有限公司筹备处。这让他与梦想的距离更近了。
“安装设备、调试和基建筹备,一切都是边学边干。”尽管一切都要从零学起,但陈力辉却是干劲十足,借着工科出身的优势,很快就上了手。他还经常加班加点,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职责。正是凭借这样的努力,仅仅一年,陈力辉便从电工组组长升职为工务部主任。
抓机遇成就实业 当时公司宿舍的管道还是用最传统的铁管,由于摩擦大、易生锈等缺点,很容易导致管道堵塞。从台湾请来的一些技术人员时常抱怨,说台湾那边早已不用铁管,用的都是塑料管道。加上公司当时的许多电管也都是从台湾生产引进的,注意到这一点的陈力辉开始留心有关塑料管道的信息,还常常向台湾同事学习请教,了解了许多诸如制作工艺、配方原理等塑料相关信息。
在对塑料管道深入了解的过程中,陈力辉越来越感觉到这是一个商机,便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他开始有意识地从亲朋好友等各方面渠道四处打听,了解国内塑料管道的生产和发展情况。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个好消息——我国正在试点推广塑胶管道,更加坚定了陈力辉自主创业,创办塑胶企业的想法。
然而,才工作几年的陈力辉并没有多少积蓄。“知道我要办厂做塑胶这种‘偏门’的东西,家里人都觉得风险高。虽然不是很理解和支持,但还是凑了5万元给我。”忆起创业初期为钱所困的囧局,陈力辉难掩对家人的感激。当然,5万元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争取家里的支持,陈力辉又东拼西凑了15万元,还找来同学、朋友一起合股,筹集了30万元作为创业基金。“再加上台湾朋友的30万元月,我们总共凑了60万元,创办了福清振云塑胶有限公司。”
由于资金有限,一切从俭、从省。陈力辉租下了音西镇珠山变电站后面的一个废弃仓库做为厂房和办公室,再从市场上买来最便宜的设备,自己组装成生产线。
1990年春天,雨季打湿了整个福清,嘀嗒的雨水从破败的仓库屋顶漏了进来。仓库里,陈力辉和一帮踌躇满志的合伙人在简陋的环境里,日夜不休地进行塑胶管道的配方实验。但空有基础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的他们辛苦试验了近1个月,还是以失败告终,他们甚至找不到问题所在。
“配方失败,就意味着接下来的筑管、挤压都是空谈。”这样毫无头绪的摸索无异于盲人瞎马,陈力辉一狠心,从有限的经费里挤出了一笔钱请来山东青岛的专家,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却也让他们啼笑皆非。“原来是原料的型号不对。”他们这才恍然大悟开始新的试验,终于成功生产出塑胶管道成品。
但接下来的销售,又是一道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向建筑公司推荐,他们习惯了用铁管,不接受塑胶管道,怕变形不耐用。”塑料不靠谱的旧观念,让许多企业不愿意尝试他的塑料管道,这让陈力辉时常碰壁。
庆幸的是,90年代初的福清养鳗业繁荣发展,并一度成为福清的经济支柱之一。这些厂里的进出水管道都需要用塑料管道。当时省内制作塑料管道的厂家寥寥无几,大部分养鳗场里的管道都是从日本进口来的,成本很高。
机会来了!陈力辉了解到这个信息,就将销售市场瞄准在大大小小的养鳗场,果然由此打开了销售通路,产品供不应求。当时“振云”只是一个小工厂,生产能力有限,只能满足三分之一的市场需求。不能白白错失机会,陈力辉又从广西梧州运回塑料管道,转手卖给养鳗场,以此来占领市场份额。有一次,他坐火车到达广州时已是凌晨,在换乘汽车前往广西梧州的路上遇到歹徒持刀抢劫,身上钱财被洗劫一空。创业的辛酸与艰难不言而喻。
陈力辉说,当时为了节约资金,公司领导集体参与搬运设备,组装调试,甚至清扫车间。为了打开市场,他自己带着管件挤着公交车到处推销。陈力辉笑言:“我可是企业领导者、搬运工、技术员、保洁员、推销员集一身啊!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肯定塑料管道的优势。同时,由于塑胶管道节能、寿命长、安装及施工方便等特点,国家也开始大力推广使用塑料管道,并推行多种政策手段扶持塑料管道产业的发展。
从1992年开始,沿海地区就开始普及塑料管道,在我省的厦门、泉州、福州等城市也均推广开来。这样广阔的市场前景却让陈力辉发了愁,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公司急需扩大产能,陈力辉想着应该立刻抓紧吸纳资金,买地建厂引进最新的先进设备,扩大企业规模。然而,股东内部的原因,却让满腔热情的陈力辉无力施展拳脚。
陈力辉不想失去这样大好的机会,1994年,他选择了离开振云塑胶,并和印尼华侨余孔琳联合创办了福建亚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们共投入1000万,购买了56亩土地和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并定位高起点、高档次的产品,扎根将实业做大做强。
19年过去了,陈力辉带领企业将“亚通”由创办初期的小工厂发展到如今位居国内塑胶行业前3名之列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福建省百家重点企业。同时,依托质量和品牌优势,“亚通”还在北京、内蒙古、河北、河南、重庆、湖北、贵州、甘肃、黑龙江等地区建立了生产基地,并在20多个城市设立了销售分公司或办事处,构建起遍及全国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目前,亚通创新集团的总资产超过10亿元,年生产能力达20万吨,系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管道专委会理事长单位,建设部全国唯一塑料管道科技产业化基地,全国化学建材骨干企业,全国化学建材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技部、建设部联合定点的国家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
面对这些成绩,陈力辉只是淡然说:“我一直认为工业要有沉淀,每个团队都需要磨合,技术也要不断创新,研发应该与市场对接,还要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精英骨干的管理。”
感恩心反哺社会陈力辉始终认为,亚通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与在行业内占据的地位,是抓住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尤其是改革开放后15年民营企业发展的美好时光,亚通的发展契合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轨道。陈力辉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扶持,那么企业成功后就应该回报社会。取之于社会,最终回报社会。这是企业的责任。”
陈力辉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十几年来,他先后向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节水项目、希望小学及贫苦户捐款三次共计25万元;向重庆万州对口扶贫两次共计8万元;向福清驻军部队捐赠管材管件36万;向福清东张镇贫困村捐赠水管33万元;资助学校、乡村道路、政协大楼建设及工商联定点平困村等约30万元等。据不完全统计,他捐资兴办的公益事业已近几十项,总金额达800多万元人民币。亚通集团还于2009年7月创办了福建亚通助学助残基金会,每年拨出20万左右专项用于支持助残、教育等。
与此同时,陈力辉还积极参政议政,为推动福清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在政协会议上他提出《如何“引资”“引智”并重,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抓住机遇,转变职能,加快福清市经济发展步伐》等议案,得到了市政府的采纳。他向福州市政府提交的议案《关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议》、《关于加快发展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对策和建议》,得到了省福州市有关部门与领导的高度评价。
如今,陈力辉领军的“亚通”还通过引进以色列技术,跳出塑料管道行业,并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合作进行本土化设计生产,完成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一体化产业链布局,并投入开发节能型材门窗、现代农业装备、节水灌溉产品、生物能源开发、物联网开发等业务。
这就是塑料建材占据了人生大部分版面的陈力辉。意气风发的他正和他的团队以国家的战略需要为自身发展目标,用行动践行作为企业公民的使命和责任,助力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