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叶起,福建沿海随著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商业资本利欲膨胀,要求扩大市场,扩大海外贸易,大批海商和小本商人,积极贩货海外。此时,福清有不少人因经商移居日本。当时日本政府曾划长崎为开放口岸,安置他们。福清海商船主林太郎(字楚玉),1609年东渡到日本鹿儿岛居往,在当地娶妻生子,1619年全家移居长崎。另一福清人何高材,也是海商船主,1928年,即明崇祯元年,移居长崎。
当时,福清人在海外从事民间贸易,上径鳌峰山上的鳌江宝塔(建于1600年,即明万历二十八年),有一则催人泪下的传说流传下来。明代,上径港深江阔,航海发达,商贾云集,是个富庶的地方。上径林门有18家子弟飘洋出海谋生,他们每年都是春去冬回,带了一年挣的血汗钱回家过春节。有一年冬至又到了,18家媳妇象往年那样到鳌峰山上眺望,等待男人的归来,但从晨至昏,影杳然。第二天,从湄州湾传来林门18家的货船触礁遇难的消息,并捎回一些飘浮海上的遗物。一夜之间18家媳妇成了寡妇,个个悲痛欲绝。老人们打算凑钱建坟,使这18位游魂有个归附。而18家寡妇却把钱用来修建航标路。塔建成后,18家寡妇就轮流上塔点灯导航。后来她们相继死在塔上,于是人们把这塔称做「望夫塔」或「寡妇塔」。凄惋的传说被深深镌刻在这石头上,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是一代又一代故乡亲人对远涉重洋未归亲人的殷殷眷恋。明朝还在三山泽岐村海滩上,建造迎潮塔;在未瀚万安村建造万安祝圣宝塔。福清沿海为何建造这样多的塔,而这些石塔又分别列于兴化湾北岸,显然这是福清先民从事海外民间贸易,作为进出兴化湾船只不可缺少的航标,上径鳌江宝塔18寡妇导航的历史传说也应证当时福清人从事海外民间贸易,留居海外成为华侨的事实。
福清人除因经商滞留定居日本外,还有一些文人、士大夫也东渡扶桑。明末福清名门后裔俞帷和于1622年(明天启二年)18岁时随父俞乘权东渡日本长崎,直至疾逝日本。俞惟和是著名抗倭名将俞猷之孙。又有福清文人林明亮(字公琰)于1623年移居日本,至1683年卒于长崎。
由于日本也是崇奉佛教的国家,所以福清人不少是通过弘扬佛教的名义在日本定居。1629年福清何高材、魏元琰、林仁兵卫等人集资在日本创建崇福寺,亦称福州寺。魏元琰、林仁兵卫及其父亲林楚玉等都是以后移居长崎的福清人,魏元琰之子魏高、魏贵、从人魏喜在日本世袭通事之职。
明末清初,渔溪黄檗寺隐元禅师及其它东渡弘法的僧众,也是明清之际旅日福清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长崎兴福寺住持,中国杭州僧人逸然听到隐元盛名后,便想请他到日本传教。逸然经获得幕府许可后,从1652年至1653年的两年时间里,或馈书赠币,或派弟子古石、自恕前来福清,共4次邀请隐元去日本,隐元为逸然诚意所感动,加上隐元弟子也嫩接受日本长崎崇福寺的邀请,在前往日本途中,于诲上遇难,未能实现志愿,促使隐元最后决定把万福寺的法席让给弟子慧门,于1654年六月三日以63岁高龄辞别寺院僧众,率领弟子独言性闻、慧林性机、大眉性善、帷一道实、独吼性狮、独湛性莹、南漂性派、雪机定然、古石性荣、杨津、良哉、良健、良静、独痴、诚善、宗范、帷听、慧满、良演、元福、恒修、无上等人前往厦门,东渡日本。隐元禅师的东渡与郑成功的帮助是分不开的。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其母田川氏,为日本人,其父郑芝龙,为旅日华侨。当郑芝龙船只来往于中日之间时,就常有福清人搭乘其船东渡日本。六日二十一日隐元赴日本长崎,乘坐的就是郑成功的「国姓爷」军船。七月五日抵达长崎,七月六日进兴福寺,受到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隐元的到来,使沉寂多年的日本佛教界为之一振,许多名僧相继归其门下。此次隐元从福清共率僧俗38人,前往日本弘扬佛法,其中30人为僧人。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禅师归里再众僧50人到日本。其后,福清黄檗寺的隐元徒子徒孙先后赴日者络绎不绝,人数总共140多人。由隐元开创的黄檗宗,成为日本佛教的重要派系。据日本学者宫田安的调查统计,至今仍遗存在长崎崇福寺后山的唐人墓有碑者计277人,刻有死者的姓名、原籍、身份、去世的日期等。属闽籍者有255人,其中福清县96人,达43%。由此可见,明清之际福清人赴日规模以及它所占的重要地位。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沿海地区有不少不愿降清的人迁居国外。那时福清人前往日本定居的很多,且形成了风气,所以当时在日本出现「福卅帮」(福清属福卅管辖,故称)。清初,郑成功退台湾,进行反清复明斗争,沿海一带人民支持郑成功抗清,屡败清兵。清廷对各地反抗力量进行残酷镇压,并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在沿海实行野蛮的「迁界」政策。清政府在福清省强令沿海居民迁离海岸30里至50里的内地,福清、长乐、闽县、连江、罗源因「迁界」抛荒田地6436顷,这个地区内的庄稼被毁掉,村庄住宅被烧光,不迁的人被杀光。福清二十八里,只剩八里……火烧两个月,惨不可言。福清人被迫「迁界」,无家可归者甚多,有一部分逃亡海外。史料有这样记载,当时冒死开往日本长崎的一艘帆船上有福建散商32人,内有福清乡民五一等人。还有零散亡命海外的福清人俞伯福、俞其场父子及俞志炔等。
福清人除了到日本外,还有一些人到东南各国去侨居。福清人旅居新加坡的历史,可追溯到1819年。当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占据新加坡。鉴于岛上人烟稀少「只有150人」,一片荒凉,东印度公司在欺骗欧洲贫民及印度人移居新加坡的同时,也极力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诱招契约性华工(即所谓「卖猪仔」)开发新加坡。福清人就这样来到新加坡,但人数极少。「20年后,也不过几十人而已」。
1840年前,旅外福清人大都侨居在日本、吕宋(菲律宾)、交趾(越南北部)、新加坡、三佛齐(现印度尼西亚巨港)、瘏婆、南朝鲜等地。
曹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