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创业艰难,永安市福清商会常务副会长、永安市融盛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忠走过的就是这么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该公司系永安市私营企业的龙头,固定资产3000万元,年产量30多万吨水泥。
回顾他走过的路,人们不难发现,这些年闯荡商海,他一直在用青春在人生的调色板上涂抹绚丽的色彩……
“玩命”工程队:“从鸡叫干到鬼叫” 余忠出生在龙田镇,家境贫困。当年,一家六口就挤在两间小房子里。兄弟四个中,他是最小的。高中毕业的余忠对家庭的责任感与日俱增,他决定放弃学业,尽快改变家境。1983年,年仅18岁的他来到永安,加入了他的哥哥承包的一个土石方工程队,开始了最初的奋斗史。
挖土,挡土,推车……余忠起早摸黑,工地上,你见到的他总是满脸泥水。他肯干,能吃苦,使劲使得出了名,拼命拼得出了名。
那时,工程队实行的是按劳取酬,每天,队里将工作量分成均等的若干部分,再分配到人头各自完成。他并没有因为是队长的弟弟而得到照顾,尽管是队里年龄最小的,但他绝不拖后腿,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晚上八点收工,他总是最早到,最晚离开。说起那段日子,余忠幽默地用家乡的话说,天天都苦干,天天都从鸡叫干到鬼叫!
汗水没有白流,很快,余忠就脱颖而出。他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劲感动了周围的人,前来永安考察工作的福清建筑总队的领导也发现这棵好苗子,为了筹建公司的需要,队领导当即决定把他作为技术骨干来培养。于是,他被送进福建水利电力学校培训学习建筑施工专业。
结缘水泥:包工头成长为企业家 1985年,走出水校、被安排在我市一家国有建筑工程队的余忠做出了让一般人不理解的选择:下海。这一年,他仅20岁。
余忠接手了哥哥设在永安市安砂镇的工程小分队,开始独自承揽土石方工程。他苦心经营着这一小分队,慢慢地,30多人的小分队成长为拥有100多号人的工程队。1985年下半年,刚“下海”半年的余忠迎来了他事业发展的第一个良机:永安市一家单位在安砂镇筹建安砂水泥厂,他一举拿下了土石方工程的承包权。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他要研究工厂的水泥工艺,乃至机器的基座安装、地脚螺母安装,他都得心中有数。
在参与建设水泥厂的五年中,他赚取了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勤于观察和学习的他对水泥工艺了然于心。从此,他与水泥结下了奇缘。
搏击商海,锻炼出了余忠过人的“水性”。1992年,事业小有所成的他返乡探亲。看到家乡蓬勃发展的建筑队伍,他有了“灵感”:水泥市场蕴藏着巨大商机,经过一番考察调研,他和亲戚一起投资100万元建起了水泥半成品加工厂,从永安市安砂镇运回半成品,通过加工,投放市场。这在当时填补了我市的一项空白,其水泥厂被称为“福清水泥第一厂”。
余忠成功转型,从包工头成长为企业家。他没有浅尝辄止,1994年,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他与人合股在永安安砂镇投资1500万元建设融盛水泥有限公司,完成了水泥的全套生产线安装,开创了自己的燕建牌水泥。
搏击商海:引领企业永立“牛市” 1994年4月,融盛水泥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年产熟料6.5万吨。余忠搏击商海的能力与风采在这个行当得到了最好的展示,融盛成为挥洒余忠创业激情的舞台。
然而,商场如战场。水泥行业在经历了1993年至1995年的三年“牛市”后,开始走下坡路,滑入“熊市”。就在这时,他的合伙人却做出了撤股的决定。融盛三分之二的资金被抽走,公司面临发展冰点。
如何步出“熊市”,恢复“牛气”?余忠经过冷静分析,毅然决定增加投资,盘活企业,在当地领导和各部门大力支持下,他节约成本、挖潜技改,终于,融盛恢复了生机。而当时永安市的其他乡镇水泥企业却破产的破产、改制的改制。问及他私营企业何以能实现盈利,一枝独秀,余忠坦言:经商,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迅速形成发展思路,作出决策,并且狠抓落实,以最快的速度将思路变成现实,等待、退却是没有出路的。这,就是他出奇制胜的法宝。
引进先进的设备,工艺和技术,聘请大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逐步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作为一名企业家,余忠边发展边学习,形成了一套先进的现代化管理企业的模式,引领融盛公司一步一步往前走。2001年5月,公司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成为该公司的宗旨。
融盛获得了成功——2001年,公司生产的缓凝水泥在全省有17家企业参与竞标的福厦公路第5标段中脱颖而出,拿下了6万吨的订单。几年间,公司资产由投产初期的1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实现了翻番。余忠先后被推选为永安市私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福建省中外私营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在永安市福清商会成立之日,他又被融籍乡亲推选为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
如今,融盛已走过10个春秋。10年弹指一挥间,但余忠的融盛水却为永安市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企 业年上缴利税100万元,累计给所在镇的农民发放工资近1000万元。
融盛在稳步发展中。循着其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到,其“掌门人”余忠的人生调色板上,青春在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