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0日,在武汉福清商会见到林坤云时,他正趴在桌上写东西。“我想编一首福清会歌,就像《爱拼才会赢》那样的歌,很有我们(福建)福清人的特色。”43岁的他对音乐一窍不通,不过这似乎难不住他,“如果不会就不敢搞,我就不会从做纸箱生产的转行搞酒店,可我现在做得很好。
只要肯吃苦,没什么做不了的,不光是做生意,他们就相信我能把这首歌编出来。”他让在一旁办公的老乡们给他作证,大家目光相碰,都哈哈大笑起来。“当然,写得好不好是一回事,重要的是我把意思写出来,请专家再修改吧。”去年底,林坤云“串联”了100多位在汉的福清商人,成立了武汉福清商会。80多万元的商会启动资金,是他一天搞定的,他也顺理成章地当上会长。
苦拼起家跑30趟做成一笔生意 林坤云的创业道路跟大多数福清人差不多,先出国打工(福清是我国著名侨乡),再回国跟着老乡学创业。第一次出门做生意时,他已是32岁的“高龄”创业者。林坤云很清楚自己这一“劣势”,所以他得把正常的创业周期尽量压缩,“用1年时间做完别人3年的事”。为了节约时间,他1995年带着老婆和弟弟来到武汉。“我以前出差经常到武汉来,这里南来北往的人多,人多的地方总不愁生意做。最主要的是这里的发展比沿海慢些,那我来这里就有优势了。”因为跟亲威学过做胶带生意,林坤云准备从这行开始。用身上的2万元钱在武昌三层楼租下一间200平方米的仓库,再买回一台胶带机,剩下的钱就够买辆自行车跑业务了。为了保证质量,他们进料成本较高,加上厂小名气低,一家人风雨里跑了几个月,赚的钱仅够糊口。林坤云决定改变战略,转攻重质量的大企业,为他们做供应商。为了进一步压缩日常开支,1997年,他们把厂房搬到东西湖三支沟,月租金只要400元,但送货、谈业务又变得很不方便了。“从家里到最近的公用电话亭得走20分钟,弟弟想买个呼机方便联系生意,800块钱的事我们三个人硬是商量了一晚上才定下来。”送货是最苦的差事。他们买了辆三轮摩托,但白天城区不让进,他们就每天凌晨3点起床出发,把货卸到人家厂门口,留下一个人在门口守着,摩托赶紧往回开,抢在6点之前出市区,留守的人则等到人家上班时交完货才能回家。“那段日子,凡是能想到的省钱法子,能谈到的生意,都会削尖脑袋去钻去谈。记得有个烟厂要封箱胶带,但信不过我们的质量,我们就送了6000元的货给他们免费试用,走时就留下一句,我们隔段时间问一下试用情况,什么时候觉得可以了,就什么时候订货。”因为这家烟厂是当地名牌企业,对产品质量要求非常高,林坤云整整跑了30趟,终于换来人家一句“可以订货”的答复。得到名牌企业的认可后,林坤云就以这家企业为“招牌”,对其他企业进行宣传。这招还挺管用,没费什么口舌,就有不少企业跟他们签下协议。这些企业用后觉得质量不错,又主动向同行推荐。1999年时,他们的封箱胶带卖进湖北省内的13家大小烟厂,产品一时供不应求。这年底,他们在台商投资区里买下十几亩地的标准厂房,扩大生产。但林坤云并不满意:“来武汉4年,终于落地生根了,这个速度比我当初的设想慢了点,我还得提速!”
数百万买设备市场突变亏大了 林坤云的提速就是增加产品品种。在跟烟厂接触中,他发现好多烟厂负责人抱怨,现在香烟外包装防伪技术没什么大的突破,省内的包装厂用的包装纸箱都差不多。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林坤云悄悄在纸箱印刷行业里打听起来。过了一段时间,他大致搞清楚了,要做出烟厂想要的包装箱,需要一种1.6米超宽的四色印刷机,但一台机器就得好几百万元,而且印刷精度要求相当高,如果产量不够,投资风险就相当大。林坤云仔细计算了目前的需求量,认为可以上这条生产线。“最主要的是,一旦我有了这条印刷线,就能稳稳当当地抓住手上这批客户,别人再想进入就很难,我又可以做其他相关产业了。”按他的计划,攻下几个主要的烟厂,其他烟厂就好办了。计划是不错,可人算不如天算。林坤云买到设备后,还专门注册了一个“友谊”牌商标,希望把这个产业做成品牌。等他的生产线投产后,确实接到了不少订单。但好景不长,2001年底,湖北烟草业大调整,烟厂出现兼并风,规模太小的烟厂陆续关门。没了这批客户,林坤云的印刷生意也跟着急转直下。“这套设备想卖也卖不出去,没多少人有这种特殊的印刷要求,我们目前在考虑找外地客户或是在外地开个新厂。”
“不控股管理”平价酒店闪电扩张 在多数人看来,没人做的行当就是没生意的行当,但在林坤云看来,却是最有潜力的市场。印刷生意突发变故后,林坤云不敢多想后果。“生意做到这一步,没人会同情我们。必须马上想对策找新的门道,顾影自怜才是真的等死。”短暂调整之后,林坤云想到了自己在国外打工时做过的行当。“我原来在日本呆过两年,在酒店里从服务生做到经理,对这整个流程都比较熟悉。”但还是有人对他这个想法表示担忧,打工毕竟不是自己经营,而且饭店投资巨大,回报期长。再说日本的经验能不能在国内用得上还是个问题,就这样转行实在让人不放心。林坤云则有自己的想法,“我来武汉之前,也没在这里做过生意,几年下来不也做成企业了吗,重要的是有没有市场前景。”把印刷厂的事理清后,林坤云在全国各地跑了两三个月,渐渐有了头绪,“每年这么多南来北往的人经过武汉,却还没什么人做平价饭店。这跟外地的情况反差太大了,江浙一带的人们在周末时,喜欢到饭店里打打牌、健健身,放松一下自己,而且费用也不高。我完全可以把这个市场做起来。”回到武汉,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说了,他不仅要开平价饭店,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抢占武汉13个区的“制高点”,成为武汉的品牌饭店。实施这一疯狂想法的基础就是他先做好第一家店,等店搞好了,在武汉的福清老乡们自然会一呼百应。2002年,他自筹1000万元资金,在吴家山建起了一栋5000平方米的平价酒店。酒店起名“华坤”,按三星级标准装修,但标准间费用控制在100多元,比一般三星级酒店便宜上百元。低价格就必须有低费用作支撑,为了节省费用,饭店尽量雇佣下岗职工做服务员,“下岗工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负责、稳定,他们不像年轻人那样浮躁。酒店用品由公司统一采购,竞价选择。而最能省钱的办法是找到开店的好地段。平价店不可能开在黄金地段,但又必须人流量大。”林坤云为此想出了“围棋选址法”,“围棋里有个‘金角银边’的理论,就是先抢角,再抢边,越是交叉路口集中的地方,越是好地方。吴家山店就是选在三条大马路交会的地方,而且这里已经是工业、物流集中的地方,来往的人很多,地价也比市区低很多,所以开业生意相当不错。”吴家山店成功后,林坤云马上游说福清老乡们来店里考察投资。老乡们实地察看了他的酒店后,对他的管理能力没什么怀疑,但酒店是个回报期长的行业,大家对以后的监督管理仍然有所担心。林坤云见时机成熟,又抛出了他的“不控股管理”方案。后来成为他的合作者的福清老乡秦梅棋女士说:“他只要求统一由他们公司派检查组巡回监管,经营、账务还是投资人负责。这就打消了投资者最大的担忧,明知有投资前途的生意,又不怕资产失控,大家当然乐意投资了。”打消了大家的疑虑,林坤云的闪电扩张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第一家店开张不到一年时间,第二家店在汉口火车站建成,紧接着是第三家。“最快的时候,我们曾创下一个月开3家店的纪录。那段日子,我们几个人完全忙着选址、建设、剪彩了。”至2005年底,华坤已在武汉三镇开出11家饭店,企业总资产已达2亿元,离他的13家店目标已近在咫尺。
异地建商会给弱势老乡帮一把 因为饭店工作的需要,林坤云得以频繁接触到在武汉的福清老乡们。交流中听到很多人对生意场上的抱怨,有的想发展却贷不到款,有的跟别人发生纠纷,有的事务缠身或不熟悉法律条款,眼睁睁吃哑巴亏等等。恰巧这时又传出温州商会成功运作了一个很大的市场项目,林坤云也想像他们一样,在武汉建一个福清商会,这样可在大家有困难时帮一把。他把这个想法说给了身边的人听,大家都非常支持。但又觉得他力量不够,能不能把大家都发动起来。现任福清商会长秘书长的何云祥回忆说,老林在武汉并不是生意做得最大的福清人,由他牵头能不能把大家召齐,特别是那些身家几十亿的大老板愿不愿入会,我们当时都没底。但他硬是用他的诚心把这个事办成了,那些大老板不但来了,还当场解囊,为商会提供启动资金。林坤云办商会的诚意,一点不比他做生意时差。担任副会长的王征祥讲了一个故事,去年8月份,他们两人从东西湖赶到光谷,和老乡叶子生谈入会的事。车子出门不到10分钟,空调就坏了,车厢里很快变得“火热”起来。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合作,林坤云不肯改期,硬是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赶到对方公司。叶子生得知后非常感动,当即通知财务领来5万元钱现场交会费,“你这是给我们福清老乡谋福利,我没道理不支持。放心,商会上遇到什么问题,只要我帮得上忙你尽管开口”。从2005年10月启动筹备工作,到今年元月商会成立,林坤云靠这样一家家地拜访,硬是发动了100家企业入会。冲着他的信誉,大家一致推举他当首任会长。商会成立后,林坤云一边忙着商会的事,一边还要打理自己的生意。谈到下步计划,他想在武汉建一座五星级饭店,作为华坤的旗舰店,然后再向周边大城市扩张,省内每个地级市都要开一家以上饭店。但说到时间表上,他卖了个关子,说还没实施的事,就不要说了,免得到时候办不到就成了吹牛了。但有一点可以保证,我不会把这里赚到的钱带回去的,我只会继续投资,把生意做得更大,这也是我们福清人的特点。(来源:武汉晨报)